土桥+八公里路=土八路?任性地名,一场游戏几分利

2016年03月24日 07:45   来源:红网   杜建锋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3月23日中国广播网)

  地名的更改,需要慎重,需要规范。因为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或者有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寄托着民众的某种期望,或者留存着某种记忆。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1986年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从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而新的地名却层出不穷,“平安大道”取代“祭城路”,“土八路”取代“土桥”和“八公里路”,“曼哈顿”与“威尼斯”的小区扎堆出现……改名字,换名字,成为热潮,真是你方改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改名自有其合理需求。譬如,一些道路的名字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一些县市的更名的背后是合理经济利益的诉求。这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中甸县更名香格里拉之后,从籍籍无名到旅游胜地;福建的“崇安”更名为“武夷山”之后,知名度立刻彰显。况且地名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历史上的名字未必就是今天的名字,昨天的名字未必就是最好的名字,让人从一而终,不仅不现实,也不符合规律。

  但是,任何地名的变动总得考虑利弊得失,总得考虑历史传承,牵涉到公众利益时,总得考虑公众的意愿与感受。就一些县市街道改名而言,改名就不是小事,它牵涉到万千群众的利益,小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证件的变动,其中有多少家长里短、离合悲欢,大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体现与记录,承载的是一方乡愁。遗憾得是,我们看到更多是相关权力部门的傲慢与高高在上,既不计算改名所付出的成本,也不顾历史传承,更不公开征询当地百姓的意见,任性而为,偏爱复古时就从故纸堆里考证出一个古名,热衷国外时就从香榭丽舍等诸多洋名中选取一个,偏爱现代时就割断历史取一个前卫的名字,想一出是一出,完全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在作祟。这种改名,不过是凭权力的口味与审美标准随意更名,我当家自然得按照我的意图改名,这更多是权力游戏,至于历史传承与百姓意愿,逻辑中或许本就没有它的位置。

  至于个人商铺、楼盘,那是私人领地,没有牵涉公共利益,只要不违法,不违反社会公德,取什么名字,自当遵重他人意愿,洋名字可取,土名字亦可要得,一句话悉听尊便,行政部门或公众亦不能过多干预。其间利弊得失,他人自会考虑,这个游戏观则他自然懂得。

  当务之急是治理牵涉到公共利益的不规范地名,治理的锋芒应当指向“贪大、媚洋、求怪”的名字,更应指向那些权力游戏规则下改出的自以为是的地名,指向那些背离公序良俗、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名,指向那些割裂历史与文化认同的地名。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