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石的两次道歉

2016年03月23日 07: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安

  王石有情怀,有性格,时有张口不慎,事后道歉的时候,记忆深的有两次。而且,我敢断定,他嘴上道歉,心里不服。

  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当天,万科集团决定向灾区捐款200万元。5月15日,王石在博客写道:“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王石还写道,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把慈善当成负担。

  此时,王石是理性的。他明白作为职业经理人,自己对企业和员工的权限。什么是没有权限意识?在当年5月18日央视募捐晚会上,日照钢铁杜双华举着一块写着3000万元的牌子冲上台说:刚刚老哥儿几位商量了,决定再追加7000万元捐款,凑1个亿。不知这追加的7000万元是怎么定下来的?临时董事会现场办公特事特批?激情过后这钱从哪出?会不会让企业吐血?有点随意有点闹。

  虽然王石是有道理的,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口水,面对万科可能遭到的损害,王石被逼急了,只好表面服软,只好顺从世事,博客文章发出之后5天,宣布万科在未来3年到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灾区的重建,建“震不倒的学校”,纯公益性质,但要自己操持。后来这事做得漂亮,当年年底捐献的学校就建成了,比大部分捐建项目快许多。

  我以为,此事王石太精英,没能敏锐地体察世俗情绪,在错误的时间说了正确的话。

  第二次就是宝万之争。去年7月,民企宝能系连续举牌万科A股,取代华润集团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去年12月,王石在万科的内部讲话中说,“不欢迎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今年1月的天山峰会上,王石公开称,“民营企业要想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我告诉你,我不欢迎你。”

  今年3月17日,万科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上王石说,“混合所有制是万科的特点,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不应该划分性质,无论民营、个人还是外资,都欢迎。”王石还说,“我绝对非常欢迎民营企业在万科的混合所有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媒体把王石这番话戴帽为“道歉”。哪里道歉了?宝能要当第一大股东,王石只批准人家“扮演重要角色”,只比“拾遗补缺”强点有限,呵呵。宝能要进入万科,靠的是真金白银在二级市场公开买股,实在用不着王石的批准。王石是掌柜的要当东家的家。

  王石的口气之所以宽厚了些,是因为他有了后手。在这次股东大会之前4天,3月13日,停牌3个月的万科公告了与深圳地铁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深铁将以400亿元到600亿元入股万科,这个地方国企可能将持有万科超过30%的股份。

  其实,万科原本就是地方国企深特发下的蛋。万科1984年成立时,开始同母公司还相安无事,1985年因深特发欲强行调万科账号上的800万美元,王石开始有了反心。1986年深圳市政府在国企系统推行股份制试点,王石大喜,这是万科独立的时机。但深特发断然拒绝,说你就是孙悟空也跳不出我如来佛的手心。王石没辙,只好找关系去见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终于搭上股份制的快车,央企华润成为万科大股东。

  之后,万科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混合物——既有国企背景,又有民企机制的灵活,还承接了外资的规范和技术,于是在江湖上如鱼得水,且高风亮节,光环四射,一步步做到行业老大。

  国企的光环一直罩着万科。谁想,如今王石要引进另一家地方国企深铁进来,华润却不高兴了。在股东大会结束后,华润突然提出异议,认为万科和深铁的合作方案,没有经过万科董事会讨论通过,是管理层自己的决定,程序有问题。华润表示,已向深圳和香港的监管部门反映了这些问题——呵呵,华润才涉及批准与否的权利。

  深铁能否顺利进入万科,尚待观察。但就王石这番“不欢迎”的话,以及貌似的道歉,我以为,是在正确的时间——有深铁做备胎,大方点也无妨——说了错误的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