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石是“万宝之争”的最终胜利者吗?

2015年12月28日 06:54   来源:红网   毕舸

  “万宝(万科和宝能)之争”可谓近期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一件大事。此事可谓一波三折,从“门口的野蛮人”宝能发起对万科的控股权冲击,到王石公开发表“不欢迎你”的宣战誓言,再到当初看似宝能盟友的安邦系突然上演情节大反转,转而与王石结盟。而王石最近态度也有所缓和,称愿意与宝能保留对话可能。我等看客可谓目不暇接,惊叹连连。

  这出资本争夺大戏究竟何去何从,恐怕不是外人能够预判的。但围绕“万宝(万科和宝能)之争”,业界乃至社会诸多焦点议题的讨论和厘清,其实也是一次面对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常识再普及,意义可谓不小。

  最终,谁才有可能是“宝能之争”的胜利者,是代表万科不愿股权落入“野蛮人”之手的王石,还是代表宝能系的姚振华,或者是似乎要渔翁得利的安邦系?其实,“万宝之争”的最终胜利者只有一位,那就是市场本身。正如多位专业财经人士所分析的,抛开宝能系资金来源的“阴谋论”,宝能对万科股权的兴趣很简单:股价与业绩不对称、股份分散的万科,必然会引发投资巨鳄的兴趣,这就是国际惯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由一批投资银行家为代表的新金融家就采用这种模式,屡屡上演“小鱼吃大鱼”好戏。当年以低价收购安联公司股票而一举成名的美国投资大鳄索罗斯说过一句话:“选择一个行业股票时,要选两家,但不是随便找两家,而是找一家最好的,一家最差的。”而另一位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说过一句更意味深长的话:“经验显示,市场自己会说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凡是轻视市场能力的人,终究会吃亏的。”

  万科贵为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之一,股价长期低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控股股东。无论是作为看中短期利润回报的财务投资者,还是着眼于长远业绩回报、甚至于想成为公司主人的战略投资者,都可能会将其作为价值洼地从而大举进入,这也是资本投资市场的规律所在。

  而当王石反应过来,不再停留于口舌之争,而是迅速寻找战略伙伴时,安邦系的突然转向也说明,在关于企业股权变动中,任何一位股东只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更符合自身诉求的阶段性战略。作为万科大股东之一的安邦系,也许正是从保持王石为代表的现有董事会结构,对万科发展更为有利的股东角度出发,才做出了这一选择,这同样是按市场办事的心态和行动。王石也因此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持。

  最后再提到一点,王石之前称宝能系购买万科的第一份钱来自万能险,并表明短债长投具有很大的风险。实际上,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都要根据自己的投资能力来提供万能险产品的收益率,目前市面上的万能险产品年化结算收益率大多在5%-8%间,而且很少出现达不到结算收益率的情况。这意味着万能险的收益率越高,对险资的投资能力要求也越高。险资近年来频繁投资房地产公司,就在于不少房地产公司依然属于回报率较高的优质资产。在投资回报率考量下的市场惯性驱动下,还是“按市场办事”。

  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开放虽然持续了三十余年,但还是在路上,不少市场经济的认知误区有待厘清,甚至连王石这样的著名企业家也会被指责说了“不符合市场逻辑的话”。可见,市场经济常识的再教育依然路漫漫兮。当然,“万宝之争”最终看来还是回到了正常的市场轨道上来,这就是市场的胜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万科争夺战的启示    2016年06月29日
  • ·王石的两次道歉    2016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