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4月起,长沙市全面开启“拆围透绿”工作,要求区县政府自拆围墙还绿于民,将机关大院变成市民休闲的社区公园。此举受到广泛好评。
前不久,中央发文“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在这一背景下,无论如何,都应该给予率先“拆围透绿”的政府机关一点掌声。“无围墙政府”是世界潮流,其本质不仅是拆除有形的墙,更是要拆掉干群间无形的“心墙”,也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中国文化相对内敛、封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自古就有了围墙文化。政府机关之所以建围墙,也不例外,“防”的心理就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久而久之,有形的围墙又给无形的“心墙”提供了屏障,不仅产生了路径依赖,还产生了懈怠。现在看来,官员做好“公仆”的本职,没了有形围墙,实际上也不必为所谓的安全过多忧虑。
政府机关拆除围墙,是一种倒逼机制。有了完善的政策法规,有了政府服务的质量标准,能够办的事不需要请客送礼打招呼,保质保量高效地给群众办了;不能办的事,请客送礼打招呼也没用,胡搅蛮缠违法滋事的人自有法律伺候。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自然也就和谐了。因此,政府机关拆除围墙,就是在倒逼“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政府机关在拆除围墙之后,还应自撤门禁。只要通过安检,就应该不再需要出入登记,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只有这样,不仅极大地方便群众办事,还真正把“公仆”的日常工作置于了“主人”的监督之下。
“无围墙政府”代表的是一种“权利落地、秩序井然”的理性文化,要求切实将“权力关进笼子”、保障权利;代表的是一种外向、开放的文化,没有“心墙”的存在。至于安全的隐忧,需要用健全的安保予以消除。
自拆围墙、开放门禁、去掉“心墙”,谅非一日之功,大家可以理解,但方向是确定的。我们常说,大国崛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国心态。如果我们仍然时时抱着“心墙”不放,用“围墙”把自己包围起来,大国心态又怎么能够培育起来?中央“拆围”政策解决的绝不仅是“内部道路公共化”的问题,而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我们期待社会各方面在落实这一政策方面都更有主动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