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村的小康到底是啥标准?我不知道。我们村的情况比较复杂,到底多长时间能实现小康?我不知道。”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凌海市小上五旗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和乡亲们的困惑。
对于小上五旗村村民的困惑,此次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给出了答案。草案提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目前,全国尚有6000多万人口没有脱贫,这一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未来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要脱贫1000多万人,平均每月需要脱贫100多万人。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的地区。啃下这些“硬骨头”,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最终效果,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
精准定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砥砺前行。在脱贫攻坚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国上下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
首先,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要因人因地施策。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只有做到精准,才能彻底实现脱贫目标,这具体体现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上,通过构建一个良性机制,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同时要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尤其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
其次,脱贫攻坚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保兜底脱贫等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的同时,也要看到脱贫攻坚中的巨大潜力。例如,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就既能增加投资需求,又有助于带动就业,还可以消化过剩产能。
再次,脱贫攻坚需要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是方向,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上,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避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要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广泛参与机制、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面奔小康,一个不能少。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注定是一场复杂艰巨且紧迫超常的攻坚战。只有扶贫力度不断加码,扶贫机制不断创新,更多的扶贫之水才能真正浇到贫困地区的穷根上。同时,也要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发展活力,为贫困地区脱贫奠定坚实的根基。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超常规措施将产生超常规效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才能交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满意答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万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