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接中外”,电影可先行

2016年03月02日 09:20   来源:人民日报   刘洪举

  单日票房6.44亿元,单周票房36.39亿元……丙申猴年新春伊始,火爆异常的国内电影市场,就屡屡刷新纪录。据统计,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全国电影票房达到55.86亿元,观影人次约1.55亿,2月份票房总收入已突破60亿元。红火的数据,也让人们对中国电影产业承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任、做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先行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期待。

  电影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掌握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在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中,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世界。然而,纵观中国电影市场,也有不少不足,比如,叙事手段较为单一,力作相对缺乏,国际影响力不足等。因此,做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先行者,必须继续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国际传播理念。

  做好先行者,电影产业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展现中国元素,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塑造和传达立体、现代、发展的中国形象,用中国文化感染和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发端于2010年春节,由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就是用中国元素打动了世界。今年,“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展开,项目总量2100个。当年,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上映时,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就发表评论认为,“电影催生了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形象……塑造了功夫和文化实力兼备的中国形象”。这些成功案例,既给了中国电影更多民族自信,也提供了深刻启发:中国电影完全有能力并应该推出更多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展现人民昂扬向上的作品,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上发挥独特作用,更好把握国际文化话语权,打造国家软实力。

  承担先行者的重担,电影产业还应主动“强身健体铸魂”,积极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既要赢得票房,还要赢得人心、获得认同。开拓全球市场,展开国际竞争,实质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应支持本土电影产业的生存、发展和成熟,牢牢占据急剧扩大的国内电影市场。对电影行业而言,可借鉴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产业运行经验,培养一支适应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本土优秀人才队伍,打造“互联网+”现代电影产业。从电影制作者角度看,要保持高水平的艺术水准、善于借鉴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对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各种现实社会题材资源,积极给予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观照,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丰富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当然,还应主动融入和服务大国外交实践,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的国际电影受众,打造世界电影产业中的“中国创造”品牌。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电影的发展是衡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指标,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力量的重要元素。行进在“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做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先行者,奋进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值得期待。

  (作者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长春电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