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80公里要价3600元 “天价”救护车究竟“贵”在哪儿?

2016年02月26日 07:03   来源:羊城晚报   武洁

  近日,泰安市民王女士的父亲因为消化系统出血需要转到济南接受治疗,80公里的路程,救护车竟要价3600元。院方表示,这3600块钱是在发车之前就协商好了的,属于双方的协商收费,打算退1500元。(2月24日齐鲁晚报)

  80公里要价3600元,“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来绝非戏谑。应该说,80公里3600元,平均一公里40多元,不知甩了出租车、高铁多少个街区。“天价救护车”引发网友热议,甚至被解读为天价医疗的又一缩影,也就并不意外,救护车免费才能不乱收费,更不乏拥趸。

  平心而论,尽管在救护车出车之前,曾与患者家属就费用问题协商并达成一致,但由于患者家属当时并无选择余地,事后算起这笔天价救护账,仍然感觉难以接受,也就不难理解。

  有关救护车费用的争议,其实并非孤例,也不是国内独有的现象。美国也曾有一个经典案例:两个美国人,一个从加利福尼亚飞跃大西洋到德国,机票价格1500美元,另一个骑自行车受伤,救护车运送7英里,途中无任何救护和询问,费用是2100美元。7英里的救护车贵过跨洲飞行,连美国民众也觉得难以置信。

  不过,极端的对比,并未让美国社会得出救护车宰客的结论。而是引发了更多理性讨论。如航空是集合运输形式,救护车则是专业特殊的私人运输,无法在费用上作简单的对比。而救护车配备的专业医疗服务,医疗设备,救护人员,无论在运输过程中使用与否,都意味着对稀缺资源的占用,当然也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事实上,面对救护车的天价账单,免费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免费往往最为昂贵,正如免费医疗可能意味着无尽的等待期,免费救护车最终必然是无暇救急。现实中,免费刺激出各种古怪的需求,已不乏先例,免费的救护车,不被各种头疼脑热占用才怪,真正的急救需求恐怕连热线都拨不通。

  假如不否认急救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客观事实,那么,如何保证稀缺的急救资源真正被用于刀刃上,也就少不了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体现其稀缺性,以确保急救资源不会遭到滥用。美国救护车费用高昂,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救护资源的稀缺性,尽管美国的医疗补充保险很多是涵盖救护车费用的,但假如被认为是不必要的需求,医疗保险也会拒绝支付这一费用。虽然高额的急救车账单,似乎也有些不近人情,但必要的经济门槛,恰恰保障了急救资源分配的效率,从而确保最急需被急救的患者不会被那些头疼脑热者占去急救资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80公里急救车收费3600元就无可厚非,从院方的报价以及打算退1500元来看,救护车资源究竟是如何定价,又如何收费,的确还相当混乱。当稀缺的资源并未被合理测算成本,更未明码标价,乱收费混迹其中,恐怕在所难免。

  此外,客观分析了救护车究竟贵在哪儿,也才能务实地给出控制救护车费用的策略:例如通过公司化运营以增加供给,再如根据不同的救护需求定制精简资源服务,对无需急救人员和车上医疗服务的患者,救护车可以减配减员以降低资费。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生命安危容不得救护车舍近求远    2016年05月20日
  • ·救护车岂能舍近求远    2016年05月20日
  • ·仅规范救护车收费还不够    2016年05月03日
  • ·麻将机为何也需要“急救”?    2016年04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