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①
2016年02月22日 07:24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

  “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上周五,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新闻人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这48个字,既有方向要求、责任要求,也有能力要求、创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总纲。而在所有这些要求中,方向要求无疑是第一位的。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反之,方向错了,前进就是倒退。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一只蝴蝶的飞舞,就有可能引起千里之外的一场风暴。可以说,社会情绪的起伏、社会心态的悲欢、社会秩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新闻舆论相关。作为新闻信息的甄别者、新闻传播的主导者,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重。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古人讲,“文者,贯道之器也。”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换句话说,就要加深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看到,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那些“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人民讲话”,“你是站在党一边、还是站在人民一边”的论调,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坚持党性,新闻舆论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这个“道”,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把关人”的概念,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有13亿多人,每天发生大量事件,存在大量问题。如果只看黑暗、负面,不看光明面、正面,虽然报道的事是真,却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以新春期间的“返乡日记”体报道为例,有人看到的是返乡创业的激情,有人看到的是农村“空心化”的凄凉;有人看到的是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污染;有人赞颂乡村淳厚质朴的民风,有人则悲叹物欲侵袭下的陋俗……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什么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只有把握好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个“道”,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批评报道做得好,就会有正面效果;正面报道做得不好,也会产生负面舆情。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正面报道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不能只有立场、没有效果,只有原则、没有方法。换句话说,正面宣传绝不等于“剪刀加浆糊”,更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增强“效果意识”,先要有“问题意识”,看看我们是不是还在用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看看究竟有多少受众真正爱看、爱听我们传播的内容。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我们才可能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回报时代的光荣梦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