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的紧缺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据悉,国家卫计委已将此列为201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各界对此高度关注。(据2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大批夫妇铆足劲“造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二孩生出来,谁给他们看病?最近一段时间来,相关报道显示,全国多地接连出现医院儿科瘫痪的事件。一些医院儿科因为出现严重“医生荒”而不得不暂停夜间儿科急诊甚至干脆“关闭”儿科。可以想象,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科患者的增多,儿童患者就医难注定还会雪上加霜。相当一部分儿科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难怪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
用“面临崩溃”来形容时下医院儿科医生紧缺的处境,尽管有些耸人听闻,却也不是太夸张。一方面,在时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孩子一有病家长心情更焦急的情况下,医生稍有服务不到位或不能及时问诊,矛盾就会立刻产生,谁又甘愿在这种矛盾风险中长期执业。正如报道中一名医学院毕业生所言,儿科人才紧缺,只是表面原因,其背后是儿科“费力不讨好”,职业吸引力差,“儿科这口饭不容易吃”。因此儿科医生大量流失实属必然。而另一方面,儿科医生不足,势必造成现有医生工作量的迅猛增加,有报道显示,儿科医生不但每天要工作10几个小时,还很难享受正常的假期,“说多了都是泪”成了很多医院儿科医生共同的压力现状,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大医院的儿科,也成了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最无奈的选择。而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不仅儿科患者就诊量会剧增,占儿科医生比例巨大的女医生自己可能也要“造人”,医院儿科所面临的窘境确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实,相比起医院的其他科室,儿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不但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疙瘩”,孩子有个头疼脑热身体有恙,父母长辈心里往往更加着急,特别是孩子大多还是晚上或夜里突然发病,父母都会立即送院并希望得到及时就诊,儿科医生的短缺,势必会加剧幼儿患者就诊的难度和贻误就诊时间。同时,有业内人士也谈到,幼儿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既需要医生有很强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又是医院效益相对较低的科室。儿科服务质量与就诊难度更决定着家长和社会对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总体评价。
据报道显示,虽然官方并未发布儿科医生的全国缺口底数,但专家推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在20万。即使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儿科医生比例也仅为0 .4/1000,相当于2500个孩子才有一个儿科医生,而全国层面这一比例仅仅是0 .23/1000,远低于美国儿科医生比的1.6/1000。面对儿科陷入“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现状,一直以来,国家卫计委在采取“加分考试”实则“降分录取”的措施,试图用这种降低门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考生执业儿科医生。现在又计划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这些应对措施,或可缓解今后儿科医生短缺的状况,但如果不对现有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收入、待遇和职业尊严等加以大幅改善,解决不了流失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儿科的“医生荒”。
笔者认为,儿科越是呈现“医生荒”,主管部门越是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越是“医生荒”应对越不能“心慌”,在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增加儿科医生资源的前提下,更应着手对医院的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可以推出相应“倾斜政策”,鼓励医院和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或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向儿科医生大幅“倾斜”。同时,对于有志于从事儿科医生执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执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另外,也要对家长在幼儿患者就诊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和习惯引导,做好分级就诊和治疗。总之,既不能“心慌”更要善于用智慧与科学理念冷静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