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目前还称得上西关大屋的建筑几乎绝迹!上个月,羊城晚报对西关大屋现状的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日前,逢源大街8号的代理人张先生看到报道后联系上晚报记者,感慨这间西关大屋从辉煌到最终破败的点点滴滴。听听这段心酸往事,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西关大屋”离我们越来越远。(2月17日《羊城晚报》)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林徽因。作为古建筑的保护神,梁思成深知建筑学者的使命,
“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古建筑是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反照,我们需要从浩瀚史书中复原历史,但更客观的捷径就是查看文物,尤其是古建筑,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
就广州西关大屋而言,它本身具有极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学术性的解剖麻雀价值和大众旅游观光价值,三间两廊、左右对称的基本布局,取“平步青云”之意的青云巷,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浓郁的岭南韵味……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其次,它具有极强的历史科考价值,如逢源大街8号正间作为广州十三行富商的住所,本身就见证了清代闭关锁国下一隅的对外开放,进而,其逐渐被遗忘、破坏的过程,也是房屋主人由富有到败家再到移居海外的过程,更是日本侵华、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见证。
是什么导致了文物屡屡被盗,古建筑屡屡被破坏,而后,如梁思成所言,重新修建假的古建筑?有人说,是文物保护不力,文物保护法不够给力、人员不足等等,也有人说,是人们的商业逐利心理,建立假的古建筑来谋取商业利润等等,但笔者认为,说到底,是时代发展的步伐太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步伐过快,让人们的精神小憩一下都是奢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奉为圭臬,拆迁而后发展房地产可获暴利,文物偷盗可获暴利,建造假的古建筑可以谋取暴利……
再回到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间左右。对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西关大屋的保护力度,并进行保护性原样修复,并且,要强化带牙齿的《文物保护法》发挥威力,强化舆论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让西关大屋再次恢复生机。可是,我们看到,就这间西关大屋的维修费用就高达150万元,而且,这是在北上广之一的中国一流城市广州,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乃至缺乏舆论媒体和社会监督的乡村,人力不足……高企的保护、监督、追责、维修成本之下,如何让这些“西关大屋”不被盗卖、破坏呢?还有多少“西关大屋”正在被掏空,一个源于时代的国民问题,盘旋在世人头顶。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