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低油价引发流动性危机

2016年02月18日 06: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石油,现代工业的血液,最具战略价值的大宗商品。油价飙升,是一种危机;买不到油,是另一种危机。但对当今世界而言,存在着第三种石油危机,那就是油价崩盘式暴跌后的低油价危机——危机已形成,并呈恶化趋势,国际社会不能掉以轻心。

  陷入危机的,既有以前财大气粗的石油企业,也不乏曾富甲天下的产油大国。从企业层面看,按照知名会计事务所德勤日前的一份报告,受油价暴跌冲击,很多石油企业出现流动性紧张,融资遇到困难,全球三分之一(约175家)石油企业今年甚至有破产风险。

  即使是一些石油巨头,也在低油价前苦苦挣扎。英国石油(BP)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勘探与生产业务人员4000人。中海油公司日前也表示,将削减海上石油产量。随着低油价的持续,更多裁员、限产势在必然,石油企业亏损乃至破产将是常态。

  石油生产国也是叫苦不迭。过去几年的高油价,让石油生产国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强势崛起,并归列于金砖国家,很大程度就是高油价让俄国库充盈、实力大增。但如今,西方的制裁,以及油价的崩盘,正让俄罗斯经济风雨飘摇。卢布接连暴跌,政府开支大幅削减,2016年俄经济预计还将继续萎缩4%。

  俄罗斯的困境,同样也是其他产油国的遭遇。在委内瑞拉,原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0%,占外贸出口收入的90%。“石油美元”的急剧减少,让委内瑞拉政府外汇储备频频告急,货币急剧贬值,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风险。

  即使是富有的中东产油国,油价暴跌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以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为例,为应对此前的中东乱局、稳定国内局势,沙特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用于增加工资、提供失业救济、改善教育和医疗品质等民生项目。但随着油价走低,2015年沙特赤字达到了创纪录的1000多亿美元,一些烧钱的民生开支也不得不大幅削减。

  但贸然削减民生开支,又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引发反弹。在某些国家,低油价已导致失业率飙升、消费陷入低迷、金融秩序出现紊乱。随着危机的演进,甚至也不排除在某一个或多个国家出现社会动荡。这种动荡势必又进一步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

  低油价危机另一个影响,就是“石油美元”锐减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在油价高企的年代,充足的“石油美元”流入全球金融体系,提高了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而且帮助借款国压低了借贷成本。数据显示,2012年用于流动性投资(如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欧佩克“石油美元”达到了5000亿美元,但最近两年可能都不到1000亿美元。一些“大到不能倒”的油企的破产,更可能在当事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引发震荡。

  低油价危机,尤其是一些产油国在危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其实也同其经济模式有关:这些国家对石油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高油价时代,卖油一本万利,更缺乏经济转型及发展其他产业的动力,等到油价暴跌,经济支柱成了经济黑洞,一切被打回原形。

  但对整个世界而言,低油价肯定利大于弊,有利于压低通货膨胀、降低生产成本。对中国而言,低油价更极大改善了国家的能源安全,为政府提供了较大的政策回旋空间。只是世界也不能忘记这些产油国的教训,并对可能的负面外溢效应保持高度警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沙特石油攻略开始奏效    2016年07月20日
  • ·低油价能让产油方撑多久    2016年03月28日
  • ·油价最恐慌的时候或已过去    2016年03月18日
  • ·与其限降油价 莫如提升油品    2016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