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油价创下13年来新低 低油价逐渐显现负面效应

2016年01月28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跌,一度跌到每桶25美元左右,创下13年来新低。油价下行,对消费者来说,不啻是重大利好。众多消费者可以将低油价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其他消费,少花钱多办事。但低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非如此简单,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正逐渐显现。

  先看石油生产企业。油价涨涨跌跌,原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历来苦乐不均。这一轮油价下跌,已让不少石油公司入不敷出,叫苦连天。当前,对世界绝大多数油企来说,处于开采一桶亏本一桶的状态。很多石油公司的采油成本高于60美元/桶,廉价石油使得许多石油公司现金流减少,面临融资困难,业绩岌岌可危。去年美国有80多家油企和油服公司申请破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宣布,将壳牌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100多家油气公司置于降级观察清单。作为对策,包括英国石油(BP)在内的很多跨国油企已决定大幅裁员。美国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能源行业的裁员规模高达13万人。油价长期低于油企的盈亏成本线,的确让石油生产企业很受伤。

  再看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超低油价导致能源企业的利润大幅跳水,其直接后果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遭受重创,投资者的金融财富蒸发。今年以来,道琼斯指数已下跌1500点,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恐惧与贪婪指数”已经达到“极度恐慌”状态。据分析,华尔街的恐慌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受油价暴跌所致。除投资石油公司股票债券损失外,一些银行还为能源企业提供了大量贷款,支持其研发成本昂贵的钻井工艺,勘探基于高油价设计的深海油田、高寒地区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油价大跌之下,银行收回这些贷款正变得愈发艰难,其资产面临减记风险。据估测,去年美国油气公司出现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规模已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进而看产油国经济。油价暴跌使不少石油输出国面临出口收入大幅下滑,政府开支捉襟见肘,财政支出锐减,外汇储备缩水,货币贬值,进而导致失业率高企,消费不振,GDP增幅滑坡,一些落后地区贫困率上升。巴西正经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长经济衰退,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跌至历史最低。即便一些海湾产油富国,政府财政也面临不少困难。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加拿大的阿尔伯特省等产油区,高油价带来的商业繁荣已一去不复返,不少地方人去楼空,房屋止赎率不断攀升。

  对于主要石油消费国来说,专家普遍认为油价走低有助提振美国经济增长,并为过去两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而欢呼雀跃。但最近当地舆论对这一“金科玉律”的看法正在悄悄改变。《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刊文称,低油价并未大幅提振美国经济,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认为,廉价石油今年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仅为0.1个百分点。高盛经济学家则预测,低油价的提振作用为零。的确,油价走低,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是建立在生产者损失之上的,两者相抵。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今年初解除了实施40多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从原油进口国转变为了原油出口国,持续低油价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消费者从低油价获得的收益。

  显然,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廉价石油,不仅损害了油气产业的现有格局,更挫伤其对先进工艺的投资和研发,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波及国际社会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和投入。超低油价,其本身难以为继,给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带来的是双重伤害,无益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惠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沙特石油攻略开始奏效    2016年07月20日
  • ·低油价能让产油方撑多久    2016年03月28日
  • ·油价最恐慌的时候或已过去    2016年03月18日
  • ·警惕低油价引发流动性危机    2016年02月18日
  • ·与其限降油价 莫如提升油品    2016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