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节期间回家乡:分工与市场的探戈

2016年02月16日 07:30   来源:解放日报   叶德磊

  春节期间回家乡,再度感受到家乡的生活观念和经济生态等的变化。细细想来,它也暗含着对某些经济学理论的诠释和展现。

  过去,人们回到家乡,往往是在家里吃和睡。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返乡探亲者从大城市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改变了不少旧的生活习俗。他们宁愿住在专业化的酒店,经常选择在外面的饭馆聚餐,而不愿让年迈的父母和亲戚在自家的厨房里忙进忙出。于是,县城和其他小镇上的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些高档宾馆。饭馆也改变了以往春节期间生意清淡的局面,甚至兴起了送菜上门的生意。据说在许多地方,类似于婚宴的重大场合,还有专门的厨师自带厨具和家宴用的大量碗筷等上门提供专业化服务。平时每遇人们购买大米或者整箱的啤酒等,小镇上的那些小商店还往往会送货上门,以此作为争取顾客的竞争手段。这也满足了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留守老人的家庭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现象是传统的家务劳动和家庭事务的外包,是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只有分工的不断深化,才有交易市场的不断扩大,才会有分工体系或产业链上的商机的不断涌现。例如,在县城里,一些小商店开始时是店主自己为客户送货上门,但店主有时忙不过来,后来就逐渐转包给专门的独立送货人员。而这些小商店从批发商那里进货时,也是由专门的搬运工承揽货物的运输。在这里,批发商、小商店、搬运工、消费者等构成了完整服务链上的不同节点,他们相互之间存在需求,彼此为对方提供市场和商机。那些独立的送货人员或搬运工常常由刚入城的农民工担任,分工的深化为这些农民工提供了劳动岗位。他们在这一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逐渐熟悉了县城的环境,有的后来便转换到别的劳动岗位或者自己创业。

  县城和其他的小镇上的居民以往的早餐基本上是在家里吃的。但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现在人们在外面的小餐馆吃早餐已成为一种常态。以我家乡的县城来说,早餐市场上出售的品种除了馒头、包子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炒米粉、瓦罐肉饼汤、藜蒿腊肉面、鸡蛋糕、芝麻红薯饼、鱼籽羹等等。原本几乎不存在的县城早餐市场现在成就了许多人的生意。早餐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使人们不在家做早餐,反过来,在外面吃早餐的人越多,又促使早餐市场规模越大。分工与市场的相互促进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角拉大,会发现快递是从传统的邮政业务中分离出来的,苏宁、国美等的家电连锁销售是从原来的百货公司销售内容中分离出来的,携程网的业务是从原来的宾馆和航空公司等的业务中剥离出来的,等等。分工的深化往往同时意味着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加强。而专业化的加强常常又是与规模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如影随形的。譬如,一些网上订餐平台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也主要是因为其市场细分中的鲜明的专业化特色。

  在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看来,分工的深度取决于市场范围,经济学家杨格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认为市场的大小是由分工决定的。因为分工越细,生产主体对市场的依赖度就越高,就越是具有参与市场交易的动力,市场规模就会越大。也就是说,分工的深度取决于市场的宽度,市场的宽度又取决于分工的深度。这一逻辑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斯密—杨格定理”。分工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实际上意味着经济社会存在分工和市场自我强化、自我演进的内在机制。杨格还认为,在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为此投入的中间产品越多,即产业链上的分工越细化,经济效率就会越高,经济增长就会越强劲。

  所以,企业不应追求包揽大多数甚至所有的生产经营环节,现代生产经营更多的是体现为产业链上的网络结构,而越来越脱离围墙里自我循环的厂区形态。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保护分工与市场相互促进和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保护经济舞台上分工与市场的探戈舞的流畅、奔放。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