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欲乃用权之基

2016年02月15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隋绳武

  有位哲人说过,欲望像座火山,调控得好会给人带来生存发展的动力和幸福,把控不住则会给人带来灾难。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可见,科学调节和有效控制欲望,避免不良欲望的生成与发展,是人生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大问题。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更是如此。

  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经常面对形形色色的思想侵蚀和利益诱惑,如果时间一长不良欲望上升、放纵自己,就会摔跤子、跌跟头。一些落马官员的事例足以为证:有的权欲无度,不惜一切手段捞权擅权;有的利欲熏心,贪赃枉法;有的色欲膨胀,大搞权色交易;等等。因此,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思想改造,不能放松欲望调控,不能任由不良欲望发展膨胀。那么,领导干部如何调控好欲望、用好手中的权力呢?

  慎重初始,坚持一贯。领导干部要谨防职务提升、权力增大而忘乎所以,尤其是遇到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侵蚀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信念坚定。领导干部约束和规范思想、言行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的激烈斗争。健康欲望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和保持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不健康欲望的萌生、发展和泯灭也有一个过程,是在思想和心灵上正确战胜错误、进步战胜落后、健康战胜腐朽的过程。防止不健康欲望的萌生、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保持高度警惕,自觉做到不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地位和权力如何提升,都始终如一坚持以人民公仆为坐标,自我警醒、自我校正,确保在思想道德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所谓小处着手,就是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具体关系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综观一些落马官员,并不是一开始就犯下大错,往往是从忽视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自我要求,日积月累逐渐失去控制,最终铸成大错。古人云,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这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领导干部加强自我欲望调控,必须防微杜渐,既着眼大节,也重视小节,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遵纪守法,坚守底线。有这样一副楹联,“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如树,养心如鱼。”意思是说,为官者只有严于律己,不断修养道德品行,使言行符合法律规范,才能像鱼儿一样自由遨游。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当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不违规、不逾矩;听招呼、守规矩,用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调控自己的欲望和言行;公道正派,秉公用权,干净做事,严守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政策底线,不闯红灯,不碰高压线。

  重视情义,坚持原则。领导干部能否把握好情感与原则的尺度,既反映个人思想觉悟,也体现领导艺术。明代冯梦龙有言:“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凡事都有个“度”,真理往前越过半步就是谬误。在情感与原则的关系上也不例外,不讲分寸,一味讲感情,势必丧失原则。当然,如果处理不好正常的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朋友关系,也难免会成为孤家寡人,到头来也很难坚持原则。正因如此,领导干部要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处理个人情感问题,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搞小人之交甘若醴;谋大义,去私利,正气凛然地弘扬高尚品德、摒弃庸俗关系学,划清界限、明辨是非、处事公道,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2015年09月09日
  • ·从明星吸毒看欲望管理    2014年09月02日
  • ·从欲望教育视角反省生态建设    2014年04月01日
  • ·“未被提拔”不是贪腐的理由    2015年08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