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欲望教育视角反省生态建设

2014年04月01日 07:38   来源:光明日报   邹广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永远是人类文化在前行中需要审慎面对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

  生态文明问题的出现,直接原因是大工业文明使人类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突然增强。今天的大工业对自然的作用与改造的后果,让自然已到了难以消化,难以自我修复的地步,以致自然开始报复人类,最终结果是人的文化实践行为客观上背离了人的初衷。

  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危机还与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观念息息相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生活环境,调动了人的消费欲望。欲望,作为人性中的本能部分,是指向人的生理层面的,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人的欲望的合理展示会成为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过度释放,则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当代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其《欲望的教育》一书中认为,当今的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欲望,有些欲望逐渐转化为有形物质,出现在世人面前,最终会形成环境。而环境又刺激出人的新的欲望。”他的结论是,要开展欲望教育,“如果我们想美化环境的话,就必须先美化最初的欲望。”“真正的设计不该为这些欲望煽风点火,而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贮藏的人类睿智。设计不但是生动的点子,有时还要有长者般的智慧”。

  环顾今天,人类似乎走入了怪圈——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就不断地开发人的各种消费,结果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回过头来,人类为了生态平衡又声讨欲望,认为过度的欲望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笔者以为,在当今现代性作为普遍价值诉求的背景下,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必须从反省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入手。

  从欲望教育视角来反省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要提醒人们:生态文明问题既关涉客观物质环境问题,同时更关涉人的主体态度。今天人类要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约束和调整自身的行为,做到目标适度、发展适度、心态适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合理节制欲望,通过欲望教育达到对人的欲望的调节和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可谓势在必行。过度的欲望,会使个人只关注自我满足而丧失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更使他们放弃了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归根结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欲望节制的根本理由是:人类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人与社会需要和谐有序、未来人类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老子曾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类只有把欲望圈定在合理的范围之中,使自然对于人类的改造实践结果能够有效地消化吸收,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人生境界也才能得到拓展和升华。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制欲乃用权之基    2016年02月15日
  • ·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2015年09月09日
  • ·从明星吸毒看欲望管理    2014年09月02日
  • ·“未被提拔”不是贪腐的理由    2015年08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