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拥抱伊朗,但心结难解

2016年02月01日 09:51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伊朗核问题解决被取消制裁,这个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波斯国家,突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明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首访德黑兰的大国元首,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朴槿惠也发出访问信号。

  伊朗总统鲁哈尼的意大利和法兰西之行,虽然发生了法国女权主义者“上吊”示威的闹剧,但是法国和欧洲整体处于兴奋状态。法国更是高调宣称“忘记仇恨”,呼吁“让双边关系进入新时代”。欧洲拥抱伊朗,主要是鲁哈尼带去了购买118架空客客机、价值250亿美元的大合同。被西方卡住脖子多年的伊朗,一旦成为“自由身”,其市场需求大得很--这对从危机中还未复苏的欧洲市场而言,伊朗可是上帝般的大买家。

  国际关系是利益关系,经贸利益更是核心所在。伊朗虽没有中国的大市场和综合实力,但是这个国家在取消制裁后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因而,各类生产、生活设备亟需更新换代,这为美欧市场带来了机会。而且,伊朗虽然处于中东地区,也是主要产油国,但是各国在多年的经济制裁下并未形成石油依赖,而是承压之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相比沙特,虽然其GDP远高于伊朗,但是沙特的石油依赖高达90%,伊朗对石油的依赖只有30%。所以,伊朗取消制裁后,这个国家市场更新的速度较快,国民经济恢复得也快,伊朗的市场境遇,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有一比。

  欧洲拥抱伊朗,经贸利益是纽带。双方可以构建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重建被美国阻断的外交关系。

  伊朗总统选择意大利和法国作为出访国并不令人意外。在美国主导的对伊制裁期间,意大利和法国是伊朗在欧洲的主要经济伙伴。尤其法国,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在革命前的流亡期也都在法国呆过。虽然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附和美国对伊制裁,但是也是伊朗核问题多边谈判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即便是在小布什时期准备对伊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定点清除,欧洲英法德三国也坚持谈判解决问题。

  伊朗温和改革派的哈塔米前总统,也曾任内访问欧洲。可见,相比美国对伊的“汉贼不两立”,欧洲和伊朗的外交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平和状态。欧洲对伊朗,一直还有愿景或者说幻想,希望通过伊朗国内温和的改革派总统,在谈判桌上化解伊核分歧,实现双边关系的正常化。欧洲的愿望达到了,伊朗核协议的达成,温和派的鲁哈尼总统确实功不可没,但是也离不开奥巴马总统中东政策的配合。

  但须指出的是,伊朗和欧洲的热络关系能维持多久,依然令人怀疑。1999年哈塔米总统访法,双方因为国宴是否摆酒而纠缠了好几个月。法国作为东道主,认为伊朗客人应该客随主便,法兰西美酒是少不了的。但是哈塔米总统却坚持伊斯兰世界不饮酒的传统,认为法国不能在正式的国宴现场出现酒水。最后希拉克总统还是以午后茶招待了哈塔米总统。此番鲁哈尼总统访问意大利和法国,“酒”又成为外交困扰之一。当然,奥朗德总统还是主随客便,无酒招待鲁哈尼。至于意大利,为了迎合伊朗的宗教传统,甚至在鲁哈尼总统参加的一场博物馆参观活动中,为古代裸体雕塑“穿上了衣服”--导致西方媒体的批评。但鲁哈尼总统回应称,他并未要求意大利政府这么做。看来,在攸关伊斯兰传统的原则方面,譬如酒水,伊朗方面是寸步不让。但是对于其他小节,也许是意大利方面有些画蛇添足呢。

  不管如何,伊朗和欧洲国家无论是“酒杯里的风波”还是裸体雕塑的花边新闻,大而言之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冲突”,小而言之是双方难以化解长期积累的信任赤字。更要者,伊朗的核子计划虽然搁浅,但是导弹计划带来的美国制裁并未消弭。双方的结构性矛盾还在于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并不同步,在叙利亚乱局中,伊朗、俄罗斯和巴沙尔政权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美国、欧洲和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则属于另一阵营。加之中东反恐形势的复杂化,伊朗和欧洲的关系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