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洲拥抱伊朗,但心结难解

2016年02月01日 09:51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伊朗核问题解决被取消制裁,这个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波斯国家,突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明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首访德黑兰的大国元首,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朴槿惠也发出访问信号。

  伊朗总统鲁哈尼的意大利和法兰西之行,虽然发生了法国女权主义者“上吊”示威的闹剧,但是法国和欧洲整体处于兴奋状态。法国更是高调宣称“忘记仇恨”,呼吁“让双边关系进入新时代”。欧洲拥抱伊朗,主要是鲁哈尼带去了购买118架空客客机、价值250亿美元的大合同。被西方卡住脖子多年的伊朗,一旦成为“自由身”,其市场需求大得很--这对从危机中还未复苏的欧洲市场而言,伊朗可是上帝般的大买家。

  国际关系是利益关系,经贸利益更是核心所在。伊朗虽没有中国的大市场和综合实力,但是这个国家在取消制裁后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因而,各类生产、生活设备亟需更新换代,这为美欧市场带来了机会。而且,伊朗虽然处于中东地区,也是主要产油国,但是各国在多年的经济制裁下并未形成石油依赖,而是承压之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相比沙特,虽然其GDP远高于伊朗,但是沙特的石油依赖高达90%,伊朗对石油的依赖只有30%。所以,伊朗取消制裁后,这个国家市场更新的速度较快,国民经济恢复得也快,伊朗的市场境遇,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有一比。

  欧洲拥抱伊朗,经贸利益是纽带。双方可以构建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重建被美国阻断的外交关系。

  伊朗总统选择意大利和法国作为出访国并不令人意外。在美国主导的对伊制裁期间,意大利和法国是伊朗在欧洲的主要经济伙伴。尤其法国,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在革命前的流亡期也都在法国呆过。虽然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附和美国对伊制裁,但是也是伊朗核问题多边谈判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即便是在小布什时期准备对伊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定点清除,欧洲英法德三国也坚持谈判解决问题。

  伊朗温和改革派的哈塔米前总统,也曾任内访问欧洲。可见,相比美国对伊的“汉贼不两立”,欧洲和伊朗的外交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平和状态。欧洲对伊朗,一直还有愿景或者说幻想,希望通过伊朗国内温和的改革派总统,在谈判桌上化解伊核分歧,实现双边关系的正常化。欧洲的愿望达到了,伊朗核协议的达成,温和派的鲁哈尼总统确实功不可没,但是也离不开奥巴马总统中东政策的配合。

  但须指出的是,伊朗和欧洲的热络关系能维持多久,依然令人怀疑。1999年哈塔米总统访法,双方因为国宴是否摆酒而纠缠了好几个月。法国作为东道主,认为伊朗客人应该客随主便,法兰西美酒是少不了的。但是哈塔米总统却坚持伊斯兰世界不饮酒的传统,认为法国不能在正式的国宴现场出现酒水。最后希拉克总统还是以午后茶招待了哈塔米总统。此番鲁哈尼总统访问意大利和法国,“酒”又成为外交困扰之一。当然,奥朗德总统还是主随客便,无酒招待鲁哈尼。至于意大利,为了迎合伊朗的宗教传统,甚至在鲁哈尼总统参加的一场博物馆参观活动中,为古代裸体雕塑“穿上了衣服”--导致西方媒体的批评。但鲁哈尼总统回应称,他并未要求意大利政府这么做。看来,在攸关伊斯兰传统的原则方面,譬如酒水,伊朗方面是寸步不让。但是对于其他小节,也许是意大利方面有些画蛇添足呢。

  不管如何,伊朗和欧洲国家无论是“酒杯里的风波”还是裸体雕塑的花边新闻,大而言之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冲突”,小而言之是双方难以化解长期积累的信任赤字。更要者,伊朗的核子计划虽然搁浅,但是导弹计划带来的美国制裁并未消弭。双方的结构性矛盾还在于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并不同步,在叙利亚乱局中,伊朗、俄罗斯和巴沙尔政权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美国、欧洲和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则属于另一阵营。加之中东反恐形势的复杂化,伊朗和欧洲的关系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伊朗迎来“好日子”    2016年01月18日
  • ·伊朗返回国际社会再进一步    2015年10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