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朗核能力建设的“紧箍咒” 特约

2015年09月16日 08:29   来源:中国网   王晋

  近日伊朗发现了一处储量较高的新铀矿,并将于近期进行开发。此前,一些西方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的铀矿储量即将枯竭,继续在国内开采“不划算”。美国一家智库2013年在一份报告中说,伊朗稀缺铀矿、且铀矿石品质低劣,迫使伊朗通过进口铀来维持其核项目的运转。而此次发现储量较高的铀矿,将很可能在未来得伊朗的铀矿开发逐渐实现“自给自足”。

  伊朗发现铀矿,意味着伊朗可能会在未来发展核能方面获得更加便利的资源。伊朗核问题有许多特殊之处,首先在于它作为一个海湾产油国,却搭上了石油危机后国际核电大发展的顺风车,背后折射出核技术扩散的复杂历史;其次,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的首批缔约国之一,早在1968年就签署了这一条约,这使伊朗核问题迥异于未签署条约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国,有着需要遵守国际核不扩散的义务。

  发现新的铀矿,对于伊朗的核技术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铀浓缩成了伊朗核问题谈判的焦点,但这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美国断言发展铀浓缩技术代表了伊朗具有研发核武器的意图。但民用核能与核武器的界限究竟是什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超过半个世纪的“保卫”工作中,始终难有定论。

  当然,按照伊朗自己的观点,通过浓缩铀发展核能是伊朗的无奈之举。伊朗的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但是1979年革命后,西方企业切断了与伊朗核工业的全部合作,当时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进度已经达到80%,只能暂时搁置。更重要的是,伊朗失去了上游的核原料来源,与法国签订的浓缩铀供应协议从未履行,在非洲收购铀矿的行动也遭到西方阻挠。这使伊朗自行发展铀浓缩技术具备了充分的理由。《核不扩散条约》并不禁止非核武国家从事浓缩铀生产,198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甚至提出了“帮助伊朗建设铀浓缩工厂”的计划。

  整个80年代,伊朗被拖入跟伊拉克的战争中,许多核设施被战火损毁。战争结束后,伊朗立刻重拾中断的国际民用核能领域合作,只不过这一次的合作方变成了苏联和中国。1990年,苏联同意接手德国人留下的“烂尾工程”布什尔核电站,建设工作后来由俄罗斯继承,并在2008年完工。伊朗的铀浓缩技术也在这一时期突飞猛进,2003年伊朗官方正式宣布正在建设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2006年,伊朗宣布成功生产出反应堆可使用级别(3.5%)的浓缩铀;2012年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证实,伊朗已经具备将浓缩铀提纯到20%的能力。随后国际社会与伊朗之间就核问题展开了十多年的谈判,最终于今年7月签订了核协议。

  应当指出的是,伊朗新的铀矿发现,确实能够为伊朗未来更好的利用核能力提供更加的便利,但是随着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伊朗的核开发已经事实上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约束。一方面,国际社会确实能够通过制裁以“制裁换弃核”,通过核查机制来对伊朗的核能力发展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伊朗也需要核协议来保障自己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可以说,尽管伊朗发现了较为优良的铀矿,但是“伊核协议”是伊朗发展核能力的“紧箍咒。”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洲拥抱伊朗,但心结难解    2016年02月01日
  • ·伊朗迎来“好日子”    2016年01月18日
  • ·伊朗返回国际社会再进一步    2015年10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