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能力建设的“紧箍咒” 特约

2015年09月16日 08:29   来源:中国网   王晋

  近日伊朗发现了一处储量较高的新铀矿,并将于近期进行开发。此前,一些西方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的铀矿储量即将枯竭,继续在国内开采“不划算”。美国一家智库2013年在一份报告中说,伊朗稀缺铀矿、且铀矿石品质低劣,迫使伊朗通过进口铀来维持其核项目的运转。而此次发现储量较高的铀矿,将很可能在未来得伊朗的铀矿开发逐渐实现“自给自足”。

  伊朗发现铀矿,意味着伊朗可能会在未来发展核能方面获得更加便利的资源。伊朗核问题有许多特殊之处,首先在于它作为一个海湾产油国,却搭上了石油危机后国际核电大发展的顺风车,背后折射出核技术扩散的复杂历史;其次,伊朗是《核不扩散条约》的首批缔约国之一,早在1968年就签署了这一条约,这使伊朗核问题迥异于未签署条约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国,有着需要遵守国际核不扩散的义务。

  发现新的铀矿,对于伊朗的核技术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铀浓缩成了伊朗核问题谈判的焦点,但这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美国断言发展铀浓缩技术代表了伊朗具有研发核武器的意图。但民用核能与核武器的界限究竟是什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超过半个世纪的“保卫”工作中,始终难有定论。

  当然,按照伊朗自己的观点,通过浓缩铀发展核能是伊朗的无奈之举。伊朗的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但是1979年革命后,西方企业切断了与伊朗核工业的全部合作,当时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进度已经达到80%,只能暂时搁置。更重要的是,伊朗失去了上游的核原料来源,与法国签订的浓缩铀供应协议从未履行,在非洲收购铀矿的行动也遭到西方阻挠。这使伊朗自行发展铀浓缩技术具备了充分的理由。《核不扩散条约》并不禁止非核武国家从事浓缩铀生产,198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甚至提出了“帮助伊朗建设铀浓缩工厂”的计划。

  整个80年代,伊朗被拖入跟伊拉克的战争中,许多核设施被战火损毁。战争结束后,伊朗立刻重拾中断的国际民用核能领域合作,只不过这一次的合作方变成了苏联和中国。1990年,苏联同意接手德国人留下的“烂尾工程”布什尔核电站,建设工作后来由俄罗斯继承,并在2008年完工。伊朗的铀浓缩技术也在这一时期突飞猛进,2003年伊朗官方正式宣布正在建设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2006年,伊朗宣布成功生产出反应堆可使用级别(3.5%)的浓缩铀;2012年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证实,伊朗已经具备将浓缩铀提纯到20%的能力。随后国际社会与伊朗之间就核问题展开了十多年的谈判,最终于今年7月签订了核协议。

  应当指出的是,伊朗新的铀矿发现,确实能够为伊朗未来更好的利用核能力提供更加的便利,但是随着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伊朗的核开发已经事实上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约束。一方面,国际社会确实能够通过制裁以“制裁换弃核”,通过核查机制来对伊朗的核能力发展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伊朗也需要核协议来保障自己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可以说,尽管伊朗发现了较为优良的铀矿,但是“伊核协议”是伊朗发展核能力的“紧箍咒。”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