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信息化已经而且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以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围绕信息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从而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表明,重大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当前,信息技术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实施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自上世纪后期以来,信息技术革命进入加速推进的时期。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一轮信息技术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围绕海量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各个环节技术的同步推进,导致信息化推进更为迅猛,渗透更加广泛深入,影响更加深远。
信息化已经而且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已经催生了巨大的“新经济”部门,IT产业已经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国内外都在这些产业部门出现了不少巨型企业,如微软、苹果、英特尔、阿里巴巴、腾讯等。不仅如此,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值得重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各行各业均不同程度受到信息化的渗透,有的部门正在出现颠覆性变化。商贸、物流、金融等传统服务业发生着深刻变化,制造业也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柔性化的新特点。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革命,而且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信息化影响之深刻,前所未有,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战略机遇,各国政府主动制定战略,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中央就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
能否抓住信息化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主要国家抢占未来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核心内容。对我国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任务,把握好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而且可能实现针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
抓住信息化机遇,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我国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要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有利条件有:第一,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IT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IT生产与服务大国。世界上信息产业巨头企业,无论硬件商还是软件商,绝大部分在华有投资和生产研发活动,我国已经汇聚了全球信息产业链诸多重要的环节。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像华为、中兴、联想、浪潮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产品生产商,同时也拥有像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信息服务商。我国不仅设计生产出了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计算机,而且在信息通信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取得了以TD—SCDMA、AVS、WAPI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标准。
第二,本土市场潜力巨大。信息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但本土市场规模仍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国本土市场巨大,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49亿,网民普及率达到47.9%,仍有巨大的扩张空间。我国智能手机日益普及,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达到5.57亿。巨大的本土市场为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企业提供了土壤。更应看到的是,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很多传统产业与发达经济体仍存在明显差距,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更大。从农业到采掘业,从工业到服务业,各行各业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有的是传统企业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有的是“新经济”企业主动侵入传统产业,这一历史进程已经拉开帷幕,虽然各行各业进展程度不一,但总体仍处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初级阶段,未来将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潜力巨大。
第三,运用信息化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正在成为全民共识与行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政府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视,制定了多个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2015年又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
在市场主体层面上,信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小米手机、腾讯微信等创新成果,得到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广泛认同,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产生了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如果说早期信息化的推进还依赖于政府的电子政务加以推动,今天市场化已经成为基本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风投、孵化器、创客空间等遍地开花,利用信息化开展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已经蔚然成风。传统企业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企业主动进入传统产业,交相辉映,成功案例不断涌现,示范意义持续放大。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虽然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具备良好条件,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对此要保持清醒认识。比如,核心技术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信息安全是国际性的挑战,发达国家同样面临信息安全挑战,但由于我国缺乏核心技术,信息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由于技术、体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网络覆盖面不足、网速低、费用高,制约信息化发展;创新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化对制度环境会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监管理念和管理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对理念、制度、手段的冲击可能是颠覆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前瞻性地研究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制度环境,形成不断完善制度环境的有效机制。
(三)
为加快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我国应该实施由两大领域与两大动力构成的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简称“2+2”战略)。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领域是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采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他产业,两大动力是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2+2”战略,推进经济结构升级,提升质量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2+2”的转型升级战略,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各自要找准定位,各司其职。企业是主体,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按照“2+2”战略部署,整合完善现有相关战略与举措。当前,有必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我国信息化发展形势的需要,对原有的信息化及其他相关战略进行修订完善。可以考虑将“互联网+”充实拓展为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战略。此外,还应尽快制定“农业信息化战略”和“服务业信息化战略”。
第二,用开放包容的思维对待信息化创新,采取“跟进式”制度建设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无论用于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会带来诸多新变化,而且具有试验性,成功与否最终靠市场来检验。如果从一开始就强求规范,过严监管可能导致其早夭,但没有制度与监管也不利发展。因此,对这些领域的创新,应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来对待,制度建设可逐步“跟进”,不断完善。
第三,大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设高网速、低价格的全国宽带网络,这既利短期稳增长,又利长期调结构、促升级。加快电信领域的准入与监管改革和国有电信企业改革,进一步引入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理价格。
第四,建设开放创新体制环境,突破信息化核心技术设备瓶颈。信息技术更新快,封闭式创新只会拉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必须用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充分利用全球的人才、资源、技术和市场。打造中资跨国公司,鼓励国内企业深化与外资跨国公司的合作,整合境内外研发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创新导向为目标,深化金融改革,引导资金支持创新。
第五,以技术与管理为双抓手,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既涉及个人隐私保护,又关乎国家安全。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也有利于促进信息化本身的推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一靠技术,二靠管理。既要加快核心技术设备研发生产,又要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管理机构与手段,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统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克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