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信息化助推产业升级 五征集团迈进机械制造业第一梯队

2015年06月17日 11: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李焱

五征集团展厅一角。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拖拉机站,到中国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五征集团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升级,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品的国内外竞争优势,全力迈进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第一梯队。

参访团成员亲身感受农用车的庞大。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以智能化自动化助推产业升级 创造发展新优势

  6月17日,“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到日照五征集团参观。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是五征实业报国的追求和抱负。五征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高起点规划,投资进行核心制造能力建设,逐步掌握了各项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正由传统的农机制造企业阔步迈向现代先进制造业。

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接受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2010年,五征成功地实现了由农用车向汽车与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农用车跃居行业第1位。五征集团的农业装备通过开发完善产品,大规模技术改造、升级,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巨大。

  去年6月份,五征集团收获机械生产线和焊接件生产线双双投产使用,玉米收割机年产能达到3万台。目前,结构件焊接车间年产能力已经达到3万台,拖拉机、收获机械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自制率大幅度提高。

农田洒药机具工作演示。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以信息化带动汽车及农业装备技改 加快技术创新

  2015年春节过后,五征集团新建的大型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行生产,整条生产线从板材上线到冲压成型由7台机器人操作完成,这是五征本年度第一条投产使用的信息化、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去年以来,五征在技术改造中投入超过3亿元,包括汽车车身冲压、物流中心建设,农业装备收获机械生产线以及农用车产业新厂区建设等多个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信息化、自动化是技改的新亮点。

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据集团负责人介绍,为了巩固农用车行业第一的位置,五征规划了新的农用车产品生产厂区,其中,车身制造生产线项目的车身冲压区引进了一条全自动开平、下料、清洗、涂油生产线。这条冲压线由6台机器人送料冲压,配备了4台双移动工作台压力机,解决了单移动工作台压力机更换模具浪费时间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自动冲压生产线仅需2人就可以完成线上的所有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洒药机放生产线后。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无人驾驶拖拉机工作演示。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工作人员向参访团介绍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有关情况。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技术装备部负责人介绍,冲压车间还将新上一套设备能源消耗和设备综合利用效率管理信息化平台,减少能源浪费,这将使新上冲压生产线信息化管理锦上添花。

  在“互联网+”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大形势下,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五征集团将加强技术创新,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推进农用车、汽车、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和专用车五大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之势。

 

专题:“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活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预防信息化拉大社会数字鸿沟    2016年04月18日
  • ·以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01月28日
  • ·信息化引领转型发展新时代    2015年09月25日
  • ·三网融合不会再只闻其声    2015年09月07日
  • ·资源型经济转型要用好信息化    2015年07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