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平民年货”走俏折射年货市场回归理性消费

2016年01月27日 10:56   来源:南方网   王军荣

  伴随猴年春节临近,年货销量上升,市场日益火爆,家家户户也都在紧锣密鼓的置办着年货。与以往不同的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今年的年货市场掀起一股“理性”之风,高端奢华年货“退烧”,实用的“平民年货”走俏。(1月27日《包头晚报》)

  春节将近,中国消费市场又进入年货时间,置办年货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令人可喜的是,年货市场已经变得相当“理性”了,不再将眼睛盯在“高大上”的年货上,而是让实用的“平民年货”走俏,消费归于理性,市场也就跟着消费者,这种节俭之风吹出了新年的新气象,值得赞叹。

  年夜饭办在饭店中,曾经是许多家庭的首要选择,但今年却让不少家庭转向于在家中吃年夜饭,因为在家里做饭,吃得的不比外面差,但是至少可以省下二分之一费用,只不过是辛苦一些,但却可以吃得温馨。这是一种理性。

  采购时并没有盯住螃蟹、海参、高端鱼等,十几元、二十元的水产品最受欢迎。这也是一种理性。

  消费者消费变得非常理性,商家没有理由不将他们的产品定位也变得理性。因为市场已经证明,年货越亲民越受宠。自然是品质好,价格低的产品最受消费者欢迎。

  “平民年货”之所以走俏,一方面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普通大众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勤俭节约之风盛行,最重要的是公款已经被盯牢了,失却公款支撑的年货市场想要不走向理性都难。从本质而言,中国的年货市场已由以往送礼交易支撑的消费市场转变为大众消费、自我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年货市场也就会呈现出理性消费、文化消费、个性消费的新常态。

  “平民年货”走俏,让消费者变得理性,让市场变得性,这恰恰是最为健康的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售年货莫忽悠    2016年01月22日
  • ·网上“淘”年货 淘的是啥    2015年02月17日
  • ·送民工最需要的“年货”    2014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