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 晋:让年货多些味道 给春节消费市场开个好头

2015年02月13日 08: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二十三,糖瓜粘”,随着春节脚步临近,置办年货也列上了不少家庭的日程。

  “穿新衣戴新帽、贴窗花放鞭炮”,千百年来,春节一直是中国人的一次年度消费盛宴。过年前,每个家庭要采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干的、鲜的、贴的、挂的,统称之为“年货”。置办年货是一次喜庆的心灵体验,心里想着老的、小的,添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一份祝福、一份思念。

  从古老的农耕时代走向信息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正在逐渐减弱。平时不缺吃、不缺穿,很多家庭觉得过年时吃的用的和平常也没什么区别。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年货需要更有新意,更有“年味”,才能吸引消费者。

  要给年货增加文化味。文化附着到年货上,会让年货更有味道。文化与商品结合,会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同样的饰品,契合羊年主题的“洋洋得意”、“喜羊羊”在这个春节里卖得更火;比如,同样的食品,有吉祥寓意的年糕、元宵等通过精美的文化包装会让更多人喜欢;比如,同样的旅游纪念品,增添了情感和文化底蕴,会让人眼前一亮。

  要给年货增加科技味。如今,传统的年货已很难打动人心,高科技的电子商品会让人怦然心动。节日未到,一款“一卡通”手环已在微信朋友圈被热转。这款小商品既可以在乘坐公交、地铁和租赁公共自行车时使用,还能用于部分超市、福利彩票、自动售货机,并设置了7种健康监测功能。小小手环抓住了当今人们崇尚绿色出行、追求健康环保的心理,势必会成为今年春节的市场热点。一些创意小件,如计步器、榨汁机、豆浆机等,也成为年货礼包里的新角色。

  要给年货增加乡土味。互联网时代,年货的购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就像个24小时不打烊的大超市,有全国各地的特色年货,本地市场找不到的品牌,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年轻人对网购情有独钟,网上买年货可以送货上门,“让年货先回家”,还能让消费者采买到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曾经“藏在深山人不知”的特色乡土产品,可以卖到世界各个角落。在网上,人们还可以找到童年时喜欢的家乡食材、特色玩具,回忆起曾经的一份乡愁。

  要给年货增加个性。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在一些地方的年货大集上,不少年货还是老面孔,消费者转了半天也没有购买的欲望,看上去红火的大集却成了“鸡肋”。想让年货留住人们的心,要仔细研究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个性化设计。

  据商务部监测,2014年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6107亿元,比上一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3.3%,创下近年来增速新低。去年春节市场消费平淡,今年市场会如何?年货就是一块“试金石”。让年货多些味道,用创新和服务让大家愿意多买年货,将会给春节消费市场开个好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售年货莫忽悠    2016年01月22日
  • ·网上“淘”年货 淘的是啥    2015年02月17日
  • ·送民工最需要的“年货”    2014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