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 建好广东文学馆

2016年01月27日 09:49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大学城将新增一个大型文化设施——广东文学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在日前举行的市规委会上审议通过,选址大学城中轴绿带西侧,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但本次提交规委会审议的建筑方案被批没有“文学气质”。

  盛世修文,文以载道。广东很快也有省级文学馆了,这是广东文学界乃至文化界的盛事,在一个传统文学走向迷惘的时代,广东文学馆建设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无论对文学从业者还是爱好者,都是一种“激素”。算起来,广东文学馆起步不算早,早的如河北省文学馆,建于1999年,但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广东文学馆,绝对称得上经济大省地位相当的大投入、大手笔。正因为此,当下首要任务是,谋定而后动,把这个馆设计好,尽量避免片面追求建设速度而留下诸多本可避免的遗憾,譬如外观设计、内部细节、交通预判等等。

  要说人的“文学气质”还好理解一些,毕竟有些判定指标,譬如引经据典、妙语成珠、出口成章等等,要说建筑物的“文学气质”,还真是仁者见仁。哪些建筑手法、元素、符号足以承载“文学气质”?怎样的建筑才具有“文学气质”?不免言人人殊。或许有人觉得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如余荫山房才算,有人觉得造型现代、气势恢宏如广东科学中心方可。可能有人认为,如果将广东文学馆建成玻璃幕墙式商业建筑,确实缺少点人文气息,与文学有点隔,但要建成古代书院那种仿古建筑,摆在大学城也未必合适。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就是用现代建筑技术将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有机融入,力争现代与传统兼容、古典与时尚并包、坚守与创新共冶,使其在美学标准上更接近岭南特色,在功能设计上更体现文化特质。一家设计不周,可以多家竞争;一个方案不足,可以多方案备选;专家评选有偏颇,可以请公众投票。多做事前征询工作,总能求得最大公约数,将设计弄得更妥当。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从这个标准审视文学馆,外观设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在于内在修为,从而提升文学活动的品质。这要求广东文学馆除了“文学气质”,还要有“作家气质”、“市民气质”以及“现代气质”。更多广东作家及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式入驻,且不满足于名家名作静态展示,还要与文学爱好者、普通市民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广东文学事业。同时,在一个文学创作、阅读形态不断变化的时代,文学馆亦当在坚守中创新,以创新赢得读者。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