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100℃也不去救助站”背后的真问题

2016年01月26日 15:18   来源:南方网   郭元鹏

  最近港城遭遇连续极端冰冻天,最低气温一度跌至-14℃,人们都减少了户外活动,街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也有减少的迹象,但仍有部分流浪者露宿街头。为此,自上周起,南京市民政救助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市连续寻找此类流浪者,劝说他们免费搬进温暖的救助站度过寒冬,但屡遭拒绝,甚至有流浪者直言“哪怕-100℃,冻死也不去救助站。”(1月25日《中国青年网》)

  大雪飘飞,寒风瑟瑟。极端气温下,民政工作是积极的。他们专门安排人员,到车站,到码头,到街头,到巷尾,寻找寒风中流浪的人,就是为了落实国家救助政策。在救助站里,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还有温暖的大床,为何这些人却说出了“哪怕-100℃我也不去救助站”这样的话语?

  政府的好意,被流浪者当成了“驴肝肺”,这无疑是尴尬的。有人说,这些人也太不知道好歹,放着温暖的救助站不去,却偏偏要在风雪里流浪。其实,这些人未必就是任性的,他们在选择去不去救助站的时候,也会在心里有个初步衡量。更或许有些人也曾经去过救助站,只是他们望而却步了。

  望而却步的背后,我们不能只是埋怨流浪的人的不理智,还应该反思救助站为何不能让流浪的群体感激涕零?尴尬的背后,是不是也表明救助站里也有“寒风瑟瑟”,也存在看不见的西北风?

  眼下的救助站,说白了也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恰恰少了的是家庭一样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未必真是希望拥有多少财富,而是零距离的心灵交织。他们还渴望的是理解的眼神。在救助站里,真有这样的眼神吗?对于流浪的人,不仅市民是歧视的,即使到了救助站里,工作人员也会是歧视的。不是嫌弃他们太肮脏了,就是回报以冰冷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衣食无忧了,那口饭也是难以下咽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乞丐也是如此。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他们?

  这些不愿意进入救助站的人们,最为担心的还是另外一个问题。当进入了救助站的时候,这个救助站其实只是他们“临时的家园”,按照一些地方的救助制度,这些人会在享受几天免费的饭菜之后,被送回老家。也就是说,这些流浪的人或许很愿意到救助站里去吃免费的午餐,问题是这种免费的午餐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免费”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你必须要打道回府”。

  流浪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是不是需要送回家乡,其实我们也应该尊重一下他们的意见。对于属于智力问题的,我们当然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回到家乡,而对于那些没有思维障碍的人,不妨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

  救助站不能只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关键要把流浪的人当家人。要用温暖关怀纾解他们“心灵上的西北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