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救助”应成为特殊天气下的标配

2016年01月26日 07:22   来源:燕赵晚报   郭元鹏

  1月23日普降大雪,一辆客车出现故障,30多名乘客在杭瑞高速毕遵段被困了一晚。民警发现后,进行了“食物救助”,买来方便面、饼干等食物,给大家充饥,并将他们转运到目的地。车上30多名乘客均是返乡过节的民工,他们已经滞留了16个小时。(1月25日《贵阳晚报》)

  寒风萧萧,大雪飘舞。年关临近,回家迫切。当故乡的灯火愈来愈近的时候,这30多名农民工兄弟,却被困在了刺骨冰冷中,足足16个小时。那种复杂心情也只有被困的农民工兄弟能够体味了。幸好,有民警路经此处,迅速调集来了食品和水,纾解了他们的烦恼。

  几包方便面,几箱饼干,几瓶纯净水,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可是这并非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值。这让途经贵州的农民工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关怀。从此,因为这次经历,他们也会对贵州有了更加温暖的认知。这种经历,也会成为他们一生中都难忘的温暖。

  不过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说,这些农民工被困16个小时,为何想不到求助?这是因为,特殊天气之下的“食物救助”是一个空白点,并没有形成制度化。假如说,不是路经此处的民警发现了他们,他们依然会在这里忍饥挨饿。

  这让笔者想到了2014年的一场大雪。当时正是各地务工人员回家的集中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被困在半途的旅客。遗憾的是,他们等到的不是“食物救助”,而是“食物勒索”,沿线村民带着方便面和矿泉水来销售,一包方便面是50元,一瓶矿泉水是10元钱。比风雪还寒冷的是心灵深处的白雪皑皑。

  贵州警察对过路群众实施“食物救助”的事情,让我们感动。最近这几天,全国都出现了恶劣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里,依然有“雪中行”、“风中行”的人们。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雪中情”、“风中情”。不过笔者更希望的是,“食物救助”能成为特殊天气下的标配,成为救助制度的规定条文。“食物救助”是一种温暖的雪中情,应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必须化。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