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腐绝非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016年01月25日 07:26   来源:人民日报   陈 凌

  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一把利刃,假如任由污垢侵蚀,最终难免生锈变钝;一棵大树,倘若任凭蠹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逐渐枯萎。对于一个大国的掌舵者而言,尤其应该保持这样的警醒。也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打赢反腐败这场“无硝烟的战斗”,摆在关系国家兴衰、政党存亡、人心向背的高度来推进。“反腐是北京不可能后退的战争”,坚定不移的意志同样赢得外媒的认同。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渐起,在舆论场上混淆视听。比如,有的认为反腐是经济的“减速带”,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咎于反腐的深入;有的甚至认为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之恶”,没必要反腐。总之是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如此论调,值得警惕。

  先来看经济的换挡调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大的块头和体量,再想依靠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发展,再盲目追求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不仅国内条件不允许,国际条件也不支持。调整“挡位”,留足空间,才能更好地解决“成长的烦恼”,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可以说,中国经济动车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并非燃油不足,动力不济,而是自我调整,主动控制,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责于反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无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另一种论调,是把腐败当作发展的“润滑剂”。这种“发展逻辑”,只会让经济踏入沙上筑塔的歧途。试想,本该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却进了“私人腰包”;本该公开竞争的投资项目,却成了一些利益输送企业口中的“唐僧肉”,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后劲从何谈起?持续增长基础何在?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何以实现?由此言之,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踩下反腐的“离合器”。

  其实,腐败永远是社会的“癌细胞”,廉洁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免疫力。一位企业家曾感慨,“真正实干的企业家都对腐败深恶痛绝”。即使一些一拍即合的腐败项目看似在短时间里产生了“效益”,但从长远看,暗箱操作多了,市场公平就少了;“潜规则”多了,正当竞争就少了。一个腐败横行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相反,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清扫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绊脚石,企业的交易成本才会真正降低,规则公平的投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营造,企业家也才愿意在此筑巢发展。就此而言,反腐绝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恰恰相反,它为经济注入了“防腐剂”。

  一个普通创业者的心声,值得聆听。“权力不任性了,不用千辛万苦找关系走后门了,创业者才能把心思放在创新创业上来。”本可以花在产品研发、质量改进等方面的精力,却不得不花在请客送礼、打点关系上,不仅抬高成本、影响效率,还会扼杀这个社会的创造力。剔除腐败的肿瘤,“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值得深思。在南京,原市长和原市委书记因为贪腐,相继落马,曾引发一些人的担心:城市形象是否会受损?招商引资是否会“凤去台空江自流”?经济是否会“触礁”?9.3%的经济增速、9720亿元的经济总量、不降反增的服务外包执行额……过去一年的成绩无疑是对这种担心的有力回应:反腐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反而为“六朝古都”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成效,也一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铁腕反腐之初就作下的深刻判断:“如果我们党不是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不可能得到巩固。”

  “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软实力”。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如此评价正在中国上演的这部永不落幕的反腐“连续剧”。毫无疑问,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势头蔓延,才能为中国经济赢得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正风反腐促进经济发展    2016年05月10日
  •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6年04月06日
  • ·拓展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境界    2016年03月31日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大信号    2016年03月16日
  • ·改革呼唤“三严三实”的实干家    2016年02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