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好”炒货店被罚20万缘何引争议

2016年01月15日 08:08   来源:红网   夏熊飞

  说起糖炒栗子,杭州方林富炒货店是很多吃货的选择。年底炒货需求量大,本该是方老板生意好、心情好的时候,可最近他非常烦恼,因为广告上“杭州最好的炒货店铺”的一个“最”字,他收到了20万元的罚单。“这得炒多少栗子才能赚回来啊……”(1月14日《钱江晚报》)

  一家炒货店铺,因为一句含有“最”字的广告语,而收到了20万元的罚单,不只是店主觉得委屈,围观者也都报以同情的目光。不过细究起来,收到罚单也是“罪有应得”,因为执法部门是依法行政。依据就是新的《广告法》——白纸黑字,而且20万元已是处罚下限。

  从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上而言,20万元的罚单的确无可挑剔,而且似乎还有从轻处罚的意味,那为何却激起了舆论的强烈逆反,认为这样的处罚不当,进而在网络之上引发了一场颇为浩大的争议呢?

  一者在民众心里,炒货店铺多属于小型作坊,与执法部门相比属于弱势方,而舆论对弱势一方有着天然的同情心理,认为如此高额的罚款是在砸“穷人”的饭碗。如果被罚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大企业,就算罚单是200万,想必也不会引起太大争议。

  另外就是“不患罚而患不均”的心态在推波助澜。一家小小的炒货店因为一个“最”字就被罚了20万,那些知名大企业、地方政府的旅游广告同样使用了极限词,却为何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如网友跟评中提到最多的百度贴吧的广告语,“百度贴吧——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还有多地的“最美XX”系列广告。如此一对比,执法部门就给人落下了欺软怕硬、选择性执法的口实,招致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一点就是,执法部门对新《广告法》的宣传是否到位了?毕竟新版《广告法》从去年9月1日起执行,至今也还不到半年时间,如果因为新法宣传没到位,而导致部分商家违法,执法部门是否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并加以反思、改进工作呢?而且对于新《广告法》的实施,是否应该设置一定的豁免期,给商家一个缓冲期限去自纠自查,这也是应该纳入考量的问题,毕竟从更换广告语、到制作新的广告标识、包装等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当然,作为商家,也应该时刻关注政策的动向与变化,自我规避风险,避免过界触碰了法律红线,否则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一张张巨额的罚单甚至更严厉的惩罚。

  “最好”炒货店被罚20万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新《广告法》在推行过程中的存在的瑕疵,也照出了执法部门工作尚有不到位之处,还照出了部分商家知法、学法、守法意识还不够强的弊端。20万元的处罚并非最终决定,接下来还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听证,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这一堂生动的普法课,立法机关、执法部门、商家、广告商以及每位民众,都该认真听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