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短期因素难改国际油价下行趋势

2016年01月06日 07: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吴青

  沙特阿拉伯于当地时间3日晚宣布与伊朗断交。中东地区两大重要产油国关系紧张的消息传出后,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跳涨约3%,升破每桶38美元关口,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上涨超2%。地缘政治因素促使油价出现短期阶段性反弹,似乎使得国际原油走势变得扑朔迷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总体形势没有改变,短期因素难以改变国际原油价格在2016年继续下探的趋势。

  近期,纽约原油期价已经接近每桶40美元,逼近2005年以来新低。布伦特原油期价也跌至每桶44美元的近十年低位,二者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分别高达22.6%和21.8%。

  在统计学上,美元和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商品价格和美元之间又会有一种自我加强的关系,将商品价格和美元之间的相关性放大。受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指数自2014年6月以来基本一路走强,而后随着市场加息预期再度升温,美元指数由短期低迷重拾升势。特别是在美联储去年加息成为事实后,油价进一步下跌。

  从需求方来看,2015年10月初,IMF刚刚将去年和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下调0.2个百分点,至3.1%和3.6%。IMF表示,过去五年里,全球经济前景一再被下调,世界经济面临长期低水平增长,同时伴随着不可接受的贫困和高失业率的风险。

  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速持续减缓,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改变了大宗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近期其他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也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这些地区此前对大宗商品需求非常旺盛,相关产地也不断增产。如今新兴经济体需求下降,但高企的产量暂时没有降低,导致商品价格不断走低。

  从供给方传来的消息也并不乐观。去年12月初,美国非农数据公布之后,万众瞩目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会议也宣告结束。如机构预期,各国没有在石油产量上限达成一致,未来数月不会减产。在此影响下,国际油价再次下跌,纽约油价单日暴跌2.5%,一度跌破40美元大关,布伦特油价走跌至43美元,接近数年新低。六个月前,几大国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协议,将解除对后者的制裁,这对油价来说并非正面信息。

  随着近几年美国页岩油气企业的壮大,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降低,美国石油进口由2006至2007年高峰时的1000多万桶/日下降到目前的700多万桶/日,其中最受冲击的就是沙特的石油出口。这不仅让沙特在经济上很受伤,失掉了一些美国客户,在政治上也很受伤,沙特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要性大幅下降。所以,维持原油产量,压低价格,以自己的低成本优势给美国页岩油行业以重创,重新夺回美国市场以及对石油市场的掌控权,就成为沙特目前的核心战略。

  从中长期的走势来看,2015年度原油价格是处在空头趋势,反弹有限。原油的后市走向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国际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不可避免,而原油在30至45美元/桶震荡将是常态。与2014年暴跌后有明显反弹不同,2015年的原油下跌则更为“温水煮青蛙”。8月原油曾经跌破38美元/桶,9月至今原油一直窄幅整理,这都是为原油30至40美元/桶的常态做铺垫。在原油价格扭转的根本条件并未出现的情况下,2016年全球宏观金融市场若继续恶化,原油价格仍有可能创出历史新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沙特石油攻略开始奏效    2016年07月20日
  • ·低油价能让产油方撑多久    2016年03月28日
  • ·油价最恐慌的时候或已过去    2016年03月18日
  • ·警惕低油价引发流动性危机    2016年02月18日
  • ·与其限降油价 莫如提升油品    2016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