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发展 重在提升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31日 07: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正面临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部分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后发国家追赶等带来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工业提升生产效率。国际经验亦表明,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续提升工业的效率是关键。然而,近年来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产出效率却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利于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我国应尽快完善市场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应政策,加快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工业效率的持续提升。

  一、现阶段迫切需要提升工业经济效率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随着劳动、土地、环境成本的上升,低成本优势消失,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严峻挑战,增长动力将减弱。只有少数国家能通过持续提升国民经济的效率,抵消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给制造业竞争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增长。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促进企业创新、鼓励竞争、顺应产业发展与升级要求培育产业人才,并以此推动了制造业效率的持续改善。因而,后发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应特别重视工业的效率问题。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业成本优势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环境保护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工业用地成本将快速上升,等等,迫切需要提升效率以消除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边际产出效率正在快速下降,并对工业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一是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资本驱动,资本效率正不断下降。二是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三是工业资本产出效率不断下降。分析起来,这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不利于工业部门的效率提升;技能型与知识型产业技术工人缺乏,严重制约生产效率的提升,都有一定关系。此外,随着国内技术水平与世界前沿技术水平接近,国内引进先进技术进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难度不断加大,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原因之一。

  二、提升工业经济效率的政策建议

  当前要推动工业效率的持续提升,政府应该提供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激励创新、促进效率提升中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为市场主体提升效率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

  第一,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创新和推动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建设与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相应法律体系,并加快完善相应执法体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以法治建立起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改变行政主导土地等重要资源配置的局面,让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重点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第二,加快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改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与提升效率。一是调整产业政策取向,从扶持产业、企业和产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功能型产业政策。功能型产业政策是“市场友好型”产业政策,以“完善市场制度、补充市场不足”为特征,政府的作用是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围并在公共领域补充市场不足,从而维护公平竞争,促进创新。二是放松并逐渐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核准与准入,制定完善的公平竞争法,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是公平税负与社会责任,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税负、社会责任要求方面能得到同等对待。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产业人才培养体制。一是鼓励高校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培养既懂科研又懂管理的实用型创新人才。二是加强“精英型”的实用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培训,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与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三是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广大产业公认的技能水平。与此同时,借助政府扶持的培训项目,针对机床操作、通用工业机器人操作等重点工艺设备进行有重点的培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

  第四,为促进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在财政上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将这种资金投入的分配与使用、对于产出成果的审核与评价置于公开、透明的程序与体系下,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二是建立全国性公共科技综合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是集创新供需信息收集、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重点促进创新成果的转移与转化。第三,拓展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考虑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自主开发及自主开发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均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执笔: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 丹 江飞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