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湖边的“两道风景”

2015年12月25日 09:16   来源:人民日报   王慧敏

  葛岭,呈东西向紧贴着西湖北岸。山不高,却是观西湖的好去处,登上岭顶,西湖风光尽收眼底。葛岭上有两处风景惹人注目:一处是位于葛岭西端的“岳庙”,另一处是位于东端的“后乐园”。两者相距不过几百米。

  “岳庙”,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所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建炎年间,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大小数百战,所向无不披靡。当他准备直捣黄龙“行复三关迎二圣”时,却被十二道“金字牌”强行召回,并以“莫须有”罪名遭冤杀。后人很为他鸣不平,游客来杭州大都会到“岳庙”瞻仰一番。

  葛岭东端的“后乐园”,早已颓圮,只留下几道残壁和当年叠园的山石。“后乐园”取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他的主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宋理宗年间的丞相贾似道。说到误国害民,他和秦桧相比也不遑多让。

  这两道风景,是南宋国运兴衰的展示窗口;也是治国理政时如何选人、用人的活教材。高宗南渡之初,起用了岳飞、韩世忠等一干名将。那时的高宗,还记得“靖康之耻”,励精图治。于是,朝野上下,君臣用命。尤其是岳飞,以身作则,治军严明。他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连金人都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岳飞带动下,河朔纷起,天下英雄云集,南宋也迎来了短暂的“中兴”。

  自从岳飞被冤杀后,“众将莫敢言战”。曾是四大抗金名将的张俊竟协助秦桧推行乞和路线。“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人们埋首于风花雪月、饮宴悠游。到了贾似道把持朝政,更是把这种柔糜之风推行到了极致。贾似道的“后乐园”里天下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可他还不满足,又大兴土木,在湖边专门建了一个上船亭,让人设计了一种用盘车绞动的锦缆舟。理宗对贾似道也极尽迁就,答应他不用每天都来上朝,可以五日一朝,之后又改为十日一朝。于是,贾似道终日在湖上与一帮宫女、娼妓饮酒嬉戏。时人戏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

  这样的官风、政风,带来了什么结果?南宋的中后期,基本上是苟延残喘,没有组织起一次像样的抵抗,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城下之盟”。德祐元年,贾似道兵败丁家洲,乘单舟逃奔扬州。次年,南宋都城临安沦陷!

  “正邪自古同冰炭”。对于西湖边上的这两道风景,元朝诗人贡师泰这样评价:“葛岭东家是相门,当年甲第入青云。楼船撑入里湖去,可曾望见岳王坟。”诗中把亡国之相贾似道与精忠报国的岳飞放在一起比照,内中蕴涵发人深省。

  的确,倡导什么样的官风、政风,关乎国运的隆衰。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政风、官风?除了制定长策把世上最有才干、品德最淳良的人吸引到队伍中来,对那些“莠草”“稗子”也必须清除。只有剔除杂草,庄稼才能茁壮成长。像南宋那样“劣币驱逐良币”,国家如何兴盛?

  今天的时代已迥然不同,但道理却甚相通。我们党坚持正风肃纪、强力反腐,建设廉洁政治,正是为了使歪风邪气受到遏制,让清风正气得到弘扬。从根本上说,党风政风的清新,赢得的是党心与民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风景太累”是一次温馨的提醒    2016年04月18日
  • ·让自己成为一道风景    2015年07月17日
  • ·放下自拍杆才能看到最美风景    2015年07月14日
  • ·春晚好风景,弃之实可惜    2015年02月16日
  • ·在“桥”上看中塞两国最美风景    2014年12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