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长治路南内环街交叉口由南向北的非机动车道上,新装的人行控制杆开始试运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对面红灯亮起时,人行控制杆会同步落下。当交通信号灯转为绿灯时,控制杆会同步升起。交警部门表示,目前太原只安装试运行这一处,如果效果好的话,将在全城推广运行”。(12月23日《山西青年报》)
身前一根杆,红灯时生生将人拦住,着实刺眼了些。其透露出行人素质低下的意味,还有浓浓的不信任感,好像非得用这种简单粗暴的“软强制措施”,行人才会守法。
其实不是好像,现实就是如此——放眼全国,“中国式过马路”乃普遍现象,各地均没有有效解决措施。当普遍违法已成习惯,要说刺眼,这恐怕更刺眼。闯红灯,不仅是文明素质较低下的表现,也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放任普遍违法就是放任危险隐患,在这样的尴尬面前,一根杆似乎也算不了什么。
唯有面对现实,才能改变窘况。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须对症下药才有效,具体而言,决定人们是否闯红灯的因素无非这几种——等待时长、文明素质、惩罚力度与面子问题。红灯时间过长、绿灯间隔过久等信号灯设置问题,会让有些心急的行人按捺不住,当然这只是次要原因;文明素质较低是主因,但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养成守法的自觉性,似乎也解决不了眼前之渴;惩罚力度不足及警力有限的现实,造成了绝大多数行人违法都不会受到处罚,且即使处罚也会面临较大阻力——凭什么不管别人?为什么以前不管?还有面子问题,当闯红灯的人接近或超过半数,面子就不再是问题,更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在乎什么面子。
人行控制杆的出现,于前三者并无作用,但对面子问题有很大影响。一米多高的控制杆,其象征意义大于硬件功能,钻过去、跨过去甚至绕过去都可以,但毕竟不便,还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和面子成本,所以很多人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会放弃违法行为。正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真遇上不顾一切的执着违法者,照样没用,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根杆的作用就是要让天平倾斜,使多数人尤其是犹豫者被迫文明起来,直到习惯成自然。以温州、洛阳等地实施一年多的经验来看,的确如此,行人守法比例由之前的60%上升到95%以上。
当然,一根杆解决不了所有老问题,也会随之带来一系列新问题,甚至让很多人产生“抗药性”。例如,很多习惯了飞驰电掣的电动车,会不会因此而坚定了驶入机动车道的决心?如果没有任何看管防护措施,控制杆能在街头坚持几天?显然,这根杆只能起到辅助交警执法的作用,假如以为有了它便万事大吉,恐怕也难逃早夭的命运。
略微刺眼的手段,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良效,自然值得去大胆尝试,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