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机场建设“大跃进”,烧钱为面子

2015年12月25日 06:44   来源:红网   褚延磊

  12月22日,随着日照机场通航,山东省已有九市拥有民航运输机场。其中济南机场、青岛机场、烟台机场为山东省民用航空三大干线机场,其他为支线机场。根据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聊城、菏泽、枣庄、泰安、滨州、淄博、德州七市的机场也有了建设目标,17市中只有莱芜暂无建设机场的规划。(12月23日《齐鲁晚报》)

  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航业的发展,各地不断掀起机场新建、扩建、迁建的热潮。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纷纷加入,“雄心壮志冲云天”,颇有再造山河的魄力。然而远低于预期的客流量和稀少的航线数量,导致许多机场年复一年的亏损。去年,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成都一次公开的发言中曾透露,目前全国200个机场大概只有50个赚钱,其他全都亏损,亏损比例在70%到80%。

  再考虑到建设一座机场所花费的海量资金,以及所涉及的一系列征地、拆迁、筑路等工作,实在找不出太多有说服力的理由,为这股机场“大跃进”热潮做合理化的维护。许多机场迟迟无法盈利,巨额投入成本短期也看不到回笼的可能。可以说,这股热潮缺乏市场自身的推动,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各地政府官员和各个城市的面子。

  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新建机场能够拉动投资,有效提升城市形象。他们简单认为,机场是城市的地标,现代化的标志,代表城市档次和综合实力,而且机场建的越大越显实力,有机场才能算作“区域中心城市”。至于能否按期收回投资和保证足够客流,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反正每一份机场建设规划书上的前景描绘令人听了陶醉。只要建了机场,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就是为城市争了“面子”,他们要用钱为自己烧出一个红红火火的“面子”和前程。

  但是国内民航业的发展现状,只会让许多城市和政府官员当头一棒,完善的规划多成为“黄粱美梦”。2014年全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以上的只有64个,仅占全部机场的三成左右。其中第200名的阿坝红原机场全年只有可怜的420人次。2014年10月《经济参考报》也曾报道,中部某省一地级市机场某一天“全天进港航班8人,出港航班11人”。数据简直就是在噼里啪啦地打脸,幸好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早就练就了厚厚的脸皮,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只一心一意规划和修建自己的机场。

  而且,同一区域内的几个城市,为了争夺所谓“区域中心城市”的面子,很少会考虑周围城市已有的机场布局。新建机场由于航线少,城市间距小,难免会遭到周边大型机场的“虹吸效应”。在此背景下,山东省17个城市竟有16个要拥有自己的机场,届时将达到每0.98万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机场的程度。至于莱芜市为何没有相应规划,实在是面积太小,人太少,且离省城济南只有100多公里。

  以刚刚开通的日照机场为例,目前也仅有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和大连的航班。而且北邻青岛流亭机场,西近临沂沭埠岭机场。尤其是青岛流亭机场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吞吐量最高的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41万。区域内竞争压力很大,自身又航线少、缺乏规模效益,日照机场要收回15亿的投资绝非易事,好在将来有机会从高达十多亿的民航小机场补贴中分一杯羹。真是要了面子,伤了里子。

  说机场“大跃进”是烧钱买面子的工程,并不是一概反对新机场的建设,而是希望各地在建设机场的时候能真正考虑当地实际需求,而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求高大上,盲目求面子。既要尽量满足当地百姓的出行需要,也要考虑投入产出这笔帐,不做亏本生意,不浪费民脂民膏。而相比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机场,一些中小城市加快完善与区域中心城市机场间的交通接驳则显得更为实用。一是投入相对少,且可方便城市间的来往交流;二是中小城市新建机场航线往往较少,满足不了多数人的需要,许多时候还得去大机场。机场“大跃进”该打点降温针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面子打母购豪车,别自欺了    2016年06月01日
  • ·弄错的“里”字和放不下的面子    2016年04月11日
  • ·当官不是为了面子    2015年11月20日
  • ·讲道理本是单一逻辑    2015年08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