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到位的“送温暖”方能事半功倍

2015年12月22日 08:04   来源:红网   李兆清

  节日期间对困难群众嘘寒问暖,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是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了解基层、体察民情的有效方式,群众真心欢迎。然而,如果送温暖形式大于内容,群众未必买账。现实中,生活困难的群众情况各不相同,有重病患者的家庭,渴望送医送药、减轻医疗负担;有脱贫愿望的群众,则盼致富信息、技术和项目。对他们而言,“标配”的一袋面、两桶油或若干慰问金,虽能改善生活,却不是最亟须、最期待的。(12月20日《人民日报》)

  元旦春节将至,不少地方开始给困难群众送温暖。大部分人都能过个好年,但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陷入贫困,他们过年可能有些困难。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是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精神的体现,更是是落实精准扶贫的体现。

  但在有的地方送温暖沦为了走过场,所有困难群众都送米面油,虽然是一碗水端平,但大致是米面油送到门口然后拔腿就走,送温暖变成了撒胡椒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送温暖工作。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困难群众属于弱势群体,党员干部要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平常没有多少工夫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探望,到了元旦春节的时候还不应该深入困难群众当中,多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所思所想吗?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如何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呢?

  送温暖,大都是物质上的,但其实还可以是精神上的,不能仅仅局限于送些米面油,要鼓励困难群众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们知晓政府是困难群众的坚强后盾。党员干部在给困难群众送慰问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扶贫先扶“智”。如果困难群众能够自食其力,就应该帮助他们找份工作,让他们有个赖以生存的饭碗,这样,他们便能逐步走出困境。这是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我们总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节前送温暖是扶贫的一部分,自然要做到精准到位,也只有精准到位了方能事半功倍。

  节前送温暖,是党和政府关心困难群众的重要举措。广大基层干部“身入”更要“心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帮助困难群众寻找到谋生的门路,增强困难家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做好扶危济困工作。愿各地在送温暖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私人订制”,让广大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