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粮食连丰仍须居安思危

2015年12月15日 07: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粮食安全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答案非也。事实上,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对此我们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从外部因素看,我国粮食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与国外强国存在着较大差距,进口低价粮食的大量进入,对我国粮食市场带来较大影响。众所周知,粮食消费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进口规模过大时,国内粮食生产势必产生萎缩。事实上,近年来国际粮价一直在低位徘徊,这使得一些国家想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在我国市场的份额,需要警惕其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

  从内部因素看,粮食生产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需要未雨绸缪。早在5年前就有机构对全国10个省市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担忧: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57岁了。这一境况至今也未得到改观,一方面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回农村种地,农业生产很难补充到新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粮食生产主体的文化水平较低,由此带来了较低的生产效率。

  其次,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也付出高成本代价,包括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地出现大面积退化,水土资源已经亮起了“红灯”。当务之急,我国粮食生产要从追求数量的提高,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品质的提升上来,实现粮食生产的绿色化转型。

  要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在改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上下功夫。从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看,要坚持家庭农场为基础,适度引进城市资本进入,推进诸如“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调整产业结构来看,要从延长农业产业链着手,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缓解当前众多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问题;从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来看,要加快消除土地交易中同地不同权的弊端,推动解决承包地、农村集体经营用地、宅基地流转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拥有全世界约20%的人口,但只有世界9%左右的耕地。这一国情,决定了新形势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换言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从长远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举在于潜在生产能力的提升。未来,我们要在坚守耕地红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一代农民。唯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不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