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设网络强国 无愧于时代和历史

2015年12月14日 13:37   来源:人民网   陈键

  1987年9月14日,中德两国学者在北京联手起草了一封名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当电脑确认键被按下之时,互联网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新的时代开启了。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也肯定不会有人想到“网络强国”会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

  历史往往如此,大事件的发生始于涓涓细流,最终哄然成潮。1736年1月19日,小詹姆斯?瓦特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寒之家,同样没人能预测,这个长大之后对世界充满了无数好奇的小男孩,会改变英国,甚至改变人类的发展进程。透过蒸汽机冒出的滚滚白烟,人类“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瓦特和无数后来者一起,推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的缘故,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期,一度积贫积弱。历史新的一页翻到了信息时代,中国站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近的起点之上。从中国接入互联网开始,无数身居潮头的开拓者就在问: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能否取得成功?互联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二十多年的夙兴夜寐,二十多的苦心经营,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网民数量来看,截至2015年6月,中国上网总数已达6.68亿人,手机网民数达5.94亿,位居世界第一。从硬件设施来看,截至2015年9月,中国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总数超过1.28亿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达60.6%,2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总数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达25.3%;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突破13亿,4G用户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企业在世界上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公开数据显示,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十强中,中国本土公司占四席;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前三十强中,中国互联网公司达到12家。互联网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2015年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次数超过110亿次。2015“双11”,天猫平台在线交易额达到 912.17亿元人民币,刷新全球单个电商24小时零售纪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只占GDP的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但到了2013年,中国的iGDP指数已经升至4.4%,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高于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其中,2013年中国电商零售额接近3000亿美元,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发给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我们过去常说,在信息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我们很可能就站在这样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优势。”对于互联网的渗透力,政府文件表述为:“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推动“互联网+”成功实施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互联网+”正在中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如何将互联网的力量融入到各行各业,并且惠及百姓,中国政府在明确理念的同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未来,互联网仍将继续更加深入地改变中国,中国也将为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未来的图景将是什么样?我们要为未来准备什么?

  在一场关于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演讲中,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的未来将会面临一种转移和一种变革,是新老时代之间的变革。各国、各个企业应当更加推动投资、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全球秩序的变革也会对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巨大的机会,个人、公司和国家能够从新的形势当中如何获益,获得多大的利益要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这些新变化,我们提到了我们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思维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破除旧的理念,拥抱新的理念,不断走向未来,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每天都会学新的东西,我们会不断扩展我们的思维,并且改变我们的生活”。用约翰?奈斯比特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相信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身处当下,互联网发展的“黄钟大吕”正在响起,中国人的智慧与奋斗将载入史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拥抱数博盛会 建设数据强国    2016年05月26日
  • ·追寻史上强国之道    2016年04月12日
  • ·科学建构中国特色强国理论    2015年10月20日
  • ·打造“数据强国”需要观念变革    2015年10月19日
  •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基石    2015年06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