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造“数据强国”需要观念变革

2015年10月19日 10:24   来源:文汇报   郭洁敏

  核心观点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开放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产业创新同大数据运用密切相关,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在观念变革的前提下进行妥善处理,即以创新思维推动“数据强国”战略

  日前,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清晰绘就了我国迈向“数据强国”的路线图,其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是:开放、共享与安全。

  打造“数据强国”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战略目标,亦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又一制高点。它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不仅依托高新科技和资本,也需要制度适应和观念转变。事实证明,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它往往成为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数据资源贵在“分享”,而不是垄断

  “资源稀缺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永远是稀缺的。这一观点固然反映了世界现实,但也在农业时代的“独占思维”、工业时代的“垄断思维”基础上,加剧形成了人们对资源不断争夺的思维。

  然而,当今的信息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它的虚拟和无形使之可以无限增多,不仅不会越用越少,而且是越连接越多,越分享越能“得到”。具体而言,大数据之“大”在于众多数据的聚合,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无限的“连接”,“聚合”海量的数据,在分析梳理中从似乎不相干的数据中找出“相关性”,从而发现新契机,创造新价值。这无疑颠覆了有关资源的传统定理,或者说对迄今为止的资源稀缺理论提出了挑战。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作为第一位主要任务,这是抓住问题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单位“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人为造成的、阻碍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信息资源特点的认识,即仍然把信息资源当作实物商品,企图以信息资源垄断来争取“部门利益”。这是非常落后的思维方式。试想:不开放自己的也就不能获得别人的,不最广泛地进行连接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资源),到底怎样对“部门利益”有利是很清楚的。

  在“昨天的常识已被颠覆”的今天,不变革落后于时代的传统观念,就会扼杀宝贵的创新思维,或者“穿新鞋走老路”,阻碍大数据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

  新生事物或许“搅局”,但孕育未来

  当前,大数据以互联网为载体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并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如经济新业态、服务业新业态、商业新业态、旅游新业态等。它们的应运而生符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制定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正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

  这些新业态孕育着数据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不过由于它们对传统体制造成冲击并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开始阶段往往遭到排斥,被认为是现有体制的“搅局者”。例如:大数据颠覆教育常识——智能化学习平台建立后,可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教育,并可向全世界免费开放,那么学分如何认证?学业如何管理?大数据颠覆工作形态——未来智能终端将数以百亿计,利用网络可以“穿着睡衣做生意”,那么既是老板又是伙计,如何划分阶层?又如,滴滴打车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打车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实现了提升传统出租车20%以上运力,破解了困扰市民许多年的打车难题,这又岂能靠行政命令一禁了之?

  前进中的问题需要在前进中解决。面对新业态的崛起,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变革,用新观念新思维解决新事物与旧体制的矛盾,大力推动社会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例如,打车软件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实惠的同时,也使老人、孩子等“信息弱势群体”的人面临打车难等问题。这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各方协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树立“积极安全观”:开放中谋求安全

  大数据运作依赖数据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在对大量数据进行“跟踪”、“记忆”、“获取”的过程中会“无差别”地汲取一些“越界”信息或数据,包括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所以,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运用难免给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风险。

  开放与安全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正如《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所认为的,政务及公共数据的开放,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创业转型的战略资源,也是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中国进入数据时代(DT时代)的关键措施,但数据安全能力的建设是核心,也是基础。也就是说,这两者必须相得益彰地同步推进发展。

  为此,要树立“积极的安全观”,在数据开放中谋求安全。即不能因为有安全问题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不开放数据,进行消极防御,甚至因噎废食,也不能在数据开放中麻痹大意,忽视信息安全问题。积极的安全观是富有建设性的,即将相关技术的提升、数据行为的监管、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抓紧抓好,有效降低大数据时代的风险,在数据开放的同时保护好个人和国家的数据安全。

  总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开放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产业创新同大数据运用密切相关,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在观念变革的前提下进行妥善处理,即以创新思维推动“数据强国”战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信息社会学”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拥抱数博盛会 建设数据强国    2016年05月26日
  • ·追寻史上强国之道    2016年04月12日
  • ·建设网络强国 无愧于时代和历史    2015年12月14日
  • ·科学建构中国特色强国理论    2015年10月20日
  •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基石    2015年06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