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6名议员联名向国会提交《2015年制造业大学法案》,以期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制造业实践的学生以及服务于产业界的工程博士,从而使大学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制造业拥有最为复杂的产业生态,一件产品往往由少则成百、多则上万的零部件构成,其发展还需要来自其他产业的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研发和监测仪器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打造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需要多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包括从事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从事产品开发和原型设计的研发设计人才,将产品原型或实验室成果进行工程化放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厂第一线的生产、管理等应用技能型人才和熟练技工,以及将产品打入市场的营销、售后服务型人才等。
制造强国通常在科学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垄断着最尖端的重大装备和最核心的零部件,从而主导全球分工格局,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潮流。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强国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一支世界领先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比如在美国,其制造业就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部门,也是研发人才集中的地方。美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占产业研发的70%,雇佣了全国6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强大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正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展望“工业4.0”和“互联网+”的前景,无论是对新一代互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工业控制软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还是培育、壮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制造业从业人员。
显然,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是各国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例如,《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安排了1150亿美元直接补助教育系统,斥资40亿美元设立名为“赶超一流”的基金用于改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英文缩写)教育。
可以说,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悄然转型,也是各国比拼人才素质升级的平台。各国人才的能力,决定各国制造业升级的潜力。为此,加大对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改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当属人才战略的要义。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