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充分尊重基层发言权

2015年12月10日 10:44   来源:南方网   颜 斌

  关于扶贫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论断和指示。纵观总书记的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已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

  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地也已积极响应,纷纷加大了工作力度。但在一些地区的实际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扶贫政策效果不佳、扶贫项目不“解渴”、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不能精准着力等问题。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上缺乏上下级的联动与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因此,要使扶贫聚焦精准,需充分尊重基层发言权,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使扶贫政策更“接地气”、扶贫项目更“解渴”、扶贫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充分尊重基层干部发言权,有利于真正找到扶贫“精准”之“良计”。扶贫工作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过程,层级传递链条较长,“上”与“下”的信息不完全对称,“上”的政策很可能不能完全适应“下”的所有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秒谈“飞鸽牌”和“永久牌”干部。“永久牌”本土干部热爱故土、工作热情高,熟悉当地情况,处于扶贫工作的传递链“下层”,更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需要完善之处,他们往往立足实际、容易切中要点,能够提出契合当地实际的建议和对策。因此,充分重视当地基层“永久牌”干部的发言权,多与他们交流、将他们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纳入科学决策的“反馈”程序,有利于当地的扶贫工作的“对症下药”、“按需给药”,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贯彻与落实大有裨益;

  充分尊重基层群众发言权,有助于真正找到扶贫“精准”之“良策”。“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关于贫困地区贫困的各方面情况,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由于贫困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环境不同,造成贫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在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向当地贫困群众虚心求教的“低姿势”,多走田间路、多串百姓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精准之计于民、问贫困之需于民,充分尊重基层贫困群众的发言权,才能真正看清当地的贫困现状、贫困原因,才能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在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得到群众最为广泛的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

  充分尊重基层学者发言权,有助于真正找到扶贫“精准”之“良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农业院校的“三农”学者、扶贫基金组织的扶贫课题研究人员、基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人员,这些研究人员身为理论创新的“先驱”,他们处于扶贫开发理论研究的“最前沿”,他们掌握的理论将成为为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灯塔”,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贯彻与落实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科学支撑,因此充分重视他们的意见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为扶贫和脱贫寻求“精准”之“良方”,找到更为“精准”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在未来五年内,将是扶贫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相信在我们充分尊重基层发言权,多做调查、多听民声、多听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必定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更好实施,必能拔除贫困之“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更加鲜艳!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