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品油价改或迎最佳窗口

2015年12月09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璐

  日前国际原油价格跌至七年来的最低水平,重返“3字头”时代。展望前景,熊途漫漫,明年20美元/桶的价位有可能成真。不过,这对于酝酿油气体制改革、寻求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难得的“窗口期”。

  12月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多头们遭到迎头一击:由于欧佩克减产决定落空,加重了市场对于供过于求的担忧,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下跌至37.65美元一桶,跌幅深达5.8%,是2009年2月来油价首度下探至38美元以下;而伦敦布伦特原油下跌5.3%,至每桶40.73美元。

  而根据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将有望在下周二迎来年内第二次“四连跌”,预计下调75元/吨。

  纵观行业发展脉络,1998年以前的很长时期内,中国汽柴油价格完全实行政府定价,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不变。而随着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拉开序幕。调价周期也逐步从一个月缩短到20个工作日再到10个工作日,参考油种在数量和种类上适当调整,调价红线也从8%降低到4%,乃至最终取消。

  不可否认,经历了五次变革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日趋完善,国内油价反映国际油价变化更为灵敏,升降调整频率比过去更高,过去涨多跌少的情况也基本消除。但是,汽柴油调价幅度与国际油价变动幅度差异明显,目前国四标准93号汽油为5.52至5.55元/升,今年以来下调幅度为8.5%左右,而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下跌29%,单单第四季度的跌幅就达17%。

  诚然,成品油消费税三次上调后税负比例已增至45%左右,油品升级、税负提高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国内油价降幅被部分抵消,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机制,即定价仍存在非实时性和滞后性。“10个工作日+50元”,简单透明的两个数字标签背后是,政府定价模式框住了中国上百亿成品油销售市场。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但成品油价格却不是以国内供需结构为依据、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这一短板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目前国内市场并不健康,加油站零售终端环节利润丰厚,但中间环节却几至亏损。

  今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此次国际油价暴跌,为这一改革的实施带来良好契机。一方面,当前供需格局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压制油价,为价格改革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趋缓背景下,CPI增速将低位徘徊,为价格改革减小了阻力。

  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首先要在现有价格机制基础上进一步缩短调价周期,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报价,增强油价调整透明性;其次在价格调整幅度方面,应充分反映国内外市场真实情况;最后,应提升国内原油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事实上,目前成品油市场化环境正在逐步具备。近几年,我国在放开国内油品市场上可谓动作不断,加大非国有企业原油使用配额,对民营企业放开原油进口权,在新疆试点石油天然气勘探区块招标,从上游逐步破除国内油品市场的垄断格局。更重要的是,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年底亮相,新一轮油气总体改革涉及上中下游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而且原油期货上市工作亦已准备停当,广大用户也已经适应了成品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此其时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成品油价格应兼顾三方利益    2016年01月11日
  • ·拿什么比较你,成品油价格    2015年03月25日
  • ·理性看国内油价调整“五连停”    2016年03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