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问渠哪得清如许?

2015年12月03日 07:33   来源:北京晚报   侯 江

  如今,人性化的好政策出台得越来越频繁,公众闻讯自然是欣喜的。但好政策是不是能够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政策的出台,是否有其合理的关联性,也许是公众更加关注的。

  《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超市不得将购进的生鲜肉类预先加工成肉馅等产品形态进行包装销售或直接散装销售。新规还包括:生鲜食品得有包装、不得以包装日期代替生产日期等。不过,对于意见稿中的一些新提法新规范,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照此公布实施的话,落实起来将有一定难度。“比如,果蔬生产日期要标注为收获采摘日期,水产品的生产日期为起捕日期或者出厂日期,这么规范,初衷是好的,要实现食品的可追溯,但是,我们作为超市经营者来说,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便是从大的果蔬批发市场、水产市场采购来的商品,对方顶多是给我提供一个大致的产地信息,太具体的也提供不了。”长春某超市经营者觉得,要保障可追溯,要对源头、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仅对超市方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落实起来难度太大。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谈着谈着,总会发现问题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被解决,人性化的规定在一项一项地出台。《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个好消息。具体地说,食品包装糊弄人、肉馅里有陷阱,这个大家都知道。出台相关规定,说明政府部门能够顺应民意,体察民情。但是相关规定的落实,也确实有难度。生鲜食品的安全问题,超市这个环节自然是重中之重。早有媒体报道,消费者买回家的熟食、豆制品、奶制品是过期又被换了标签的,肉类腐败变质的报道也并不罕见。但是,出台相关生鲜食品安全规定,是不是能落实得全面细致?再进一步说,单抓这一环节是不是能够解决生鲜食品安全的所有问题?

  有一个网友的提问很有意思:买肉馅可以现场绞,那么,超市出售的包子饺子怎么办?难道也要当着消费者的面绞肉馅后再包吗?那些淋巴肉、脏污的边角肉之类的,难道会因一个现场绞肉而自动进垃圾桶吗?

  这个问题,除非真的不让商家卖包子饺子了,是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因此,也许可以推论:抓食品的供应源头,总是比抓出口要有效。比如,散装食品在超市采购之前就信息模糊,超市又如何标注清楚?比如,猪肉在进超市之前、被绞成肉馅之前就不合格,再严格监管超市,也无法让它们变得安全吧?

  因此,在对《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表示欣慰的同时,广大消费者更希望见到的,一是相关规定能够被落实;二是食品的安全生产与安全销售是密不可分的,抓销售的同时,一定要狠抓生产。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后二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时重温朱文公的诗句,感觉非常应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