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可以量化的学术影响力未必可靠

2015年11月26日 06: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南桥

  近日,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并对基于学术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考,其矛头指向评价体系里的“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这一《意见》的出台,说明现有的学术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原始,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这也说明,学术界在思考对策上,超越了单纯造假的讨论,而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有实质影响。

  这些年来最著名的论文造假事件,是日本生物学者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所发的关于STAP细胞的论文,其研究被质疑后,论文被撤销。2015年11月2日,早稻田大学还取消了她的博士学位。2015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将旗下10本周刊的64篇论文撤下,其中有不少论文来自中国。

  这些期刊多为“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一般来说,比较公正、内行,少受外部因素干扰。人们一般不去评价这些期刊本身的公信力。可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如何评价学术文章的重要性?2005年物理学者希尔什(Jorge E. Hirsch)提出了衡量个人作者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亦即h指数,这是指学者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引用数量的交汇点,比如一个学者发表了100篇文章,其中有48篇至少被引用了48次,那么他的h指数是48。这种计算方法,理论上说可以衡量一个学者的产量和文章的影响力。而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通过“影响系数”计算。影响因子方法由科学信息协会创办人尤金·加菲德(Eugene Garfield)创立,具体算法是用学术期刊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数(C),去除这两年内的该期刊内文章被引用的总次数(N)。例如,某学术期刊2013~2014年发表的总数量为50篇,被引用总次数为100,那么期刊的影响系数就是2,这种系数值越高越好。

  2015年11月5日,《高教内参》发文称,这种影响系数的公信力非常可疑。学术期刊本身为了提高“影响力”,在影响系数上会做很多手脚。很简单,这种影响系数既然是C/N, 编辑就可以在分子或分母上做文章。在“引用数量”上,有一些期刊或明或暗地胁迫作者引用该期刊自身的文章,这样可以提高期刊论文被引用数量。而在论文数量上做文章的办法更多,比如,将知名作者的文章在年初发布,以便增加被引用的可能性。很多期刊在纸媒和网媒之间玩平衡,比如把很多可以发出来的文章发在网络上,当这些文章被引用,可计入“被引用数量”,而纸质文章的数量会大量下降,一下子可以提高“影响系数”。由于这些操纵,越“滑头”的期刊系数越高,越“老实”的期刊系数越低,已经和文章实质影响没有什么关系了。而这些手脚,对学术成果的发布、转化、传播极为不利。一些优质文章就此失去被发表的可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些“影响系数”之所以被人看重,是因为“学术官僚”对于人才的评估能力有限,只能倚重这些外部的、貌似“客观”的数字。这种做法,在内部结构上有巨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我所熟知的外语教育界,曾经存在一流的译著不被纳入学术体系,而发表垃圾论文会被计入“成果”的奇特现象。前者或许更能体现人的水平,但是领导不懂外语,也不知道怎么评估,所以意外地被“遗漏”。而学术文章数量可以数,质量可以通过各种影响系数去计算,评估变成了按照公式加加减减,亦即“数豆子”式的评估。这样的“客观”造成的讹误其实更大。过于迷信数字的客观,忘了数字可以被人操纵,这是很危险的事。

  既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文章,不如将其全部网络化,废除发行量不大、出版周期漫长的纸质期刊。现在有不少期刊直接在网上、或者通过应用程序发布。这种发布,也更容易统计相关下载、浏览数据,以获得更科学客观的影响系数。

  与此同时,各种排名的关注者,包括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增强学术评估的水平。了解一个人的学术“身价”,比如在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不能只通过数字评估,而应该增加更多质性研究的评估方法,这样才有真正的客观。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瞬间“温暖”不可靠    2015年08月12日
  • ·为新常态提供可靠支撑    2014年12月17日
  • ·建设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大市场    2015年07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