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杀比儿子可靠”亟需一根救命稻草

2014年07月31日 07:42   来源:红网   朱少华

  林木文沐浴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个69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在调查中,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当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在常人看来,喝农药、上吊、投水等这些自杀行为,都是一些冰冷的、残酷的、可怕的字眼,但在这些地方的一些老人看来,不仅很平常,更象征着一种温暖甚至幸福。老人们如此,当地社会似乎也早已习以为常了。许多老人甚至还说,喝药、上吊、投水比儿子更可靠。为了早早寻求幸福,更多的老人主动自杀,更有子女威逼着老人走上绝路。还有在外打工的儿子,专门请假回家等候着老人自杀,为其办丧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地方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能再自给自足,就应该喝药上吊和投水自杀,家人不仅不忏愧内疚,反而还当成一种“天经地义”。

  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网友跟帖义愤填膺甚至破口大骂。这种行为和风气简直禽兽不如。不管是从我们的传统道德还是我们社会的公序良俗来说,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尊老爱幼,特别是赡养老人,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更是最起码的道德和人性,同时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在一般来说,如果哪位父母因为家庭矛盾或生活无着而自杀身亡,无论如何这都是做儿女的奇耻大辱。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在谈起这些事来不仅感觉不到一点耻辱,更是谈笑风生,甚至还把其当成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让我们的道德情何以堪?我们的人性情何以堪?

  “自杀比儿子可靠”虽然只是个别地区的现象,但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耻辱。事实上赡养老人,孝敬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道德和人性,更是一种天性。这些地方也是一样,说不定如果他们富有,他们拥有赡养和孝敬老人的能力,他们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父母自杀的。这些地方老人自杀率高的惊人,有儿女没有尽到责任心和义务的问题,更有一些老人主动为儿女甩脱累赘的原因。如有的家庭,儿子媳妇本来就生活窘迫,一双父母不仅无力分忧,更年老多病,让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主动离开,无疑是让这个家庭摆脱困境,减少矛盾的“最佳选择”。而许多老人也正是为了这种原因选择自杀的。

  对这些自杀者来说,他们的生命往往只需要一根稻草救命。在国家推行新农保政策后,每个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保险金,这在许多人眼里几乎微不足道,但却让许多老人看到了希望。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养老金再提高一点,覆盖面再大一点,把老人们都能从儿女那里解放出来,老人们还会那么的想不开吗?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农村的养老压力更越来越大,而因养老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也必将越来越多。因此,这种“喝药、上吊、投水比儿子可靠”绝不单单是道德问题,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问题,让老有所靠,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瞬间“温暖”不可靠    2015年08月12日
  • ·为新常态提供可靠支撑    2014年12月17日
  • ·可以量化的学术影响力未必可靠    2015年11月26日
  • ·建设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大市场    2015年07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