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羊肉泡馍”标准会否导致“千汤一味”?

2015年11月25日 10:13   来源:中国江西网   郭元鹏

  市民和外地游客有口福了,西安市质监局11月23日发布消息称,《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程牛羊肉泡馍》等五项推荐性西安市地方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起草,即日起至12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发现,只要按照规范操作加工,或许以后在西安的任何一处泡馍馆就能吃到老字号标准的优质泡馍。(11月24日《华商报》)

  为何要给羊肉泡馍等小吃制定标准?西安市质监局的说法是:西安特色小吃全国闻名,但似乎在市场上并没有形成沙县小吃、兰州牛肉拉面那样的整体品牌效应。制定标准是希望改变西安小吃过去一直靠大厨掌勺控质量的传统,共同呵护西安小吃的名誉,用质量赢得市场。

  羊肉泡馍等西安地方小吃,真的不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有名吗?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监管部门也是“想多了”。各地小吃风味不同,大家口味也不同,受众多少,真的和制不制定标准没有多大关系。不能用销售量衡量品牌效应。羊肉泡馍和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没有必要一较高低。

  羊肉泡馍能不能走得更远,能不能走向全国,取决于餐饮习惯。正如南方菜不可能在北方大受欢迎,北方菜也不可能在南方四处飘香一样。我们也不可能让世界都接受中国菜,让使用刀叉的外国人放下刀叉拿起筷子。想依靠制定标准,让地方小吃走向全国的想法虽好,却也只是单相思。地域差异,永远不可能用所谓的标准改变。

  羊肉泡馍等地方小吃有着发展的沿袭。要说有标准,应该说沿袭下去就是最好的标准。这碗羊肉泡馍本来就是在不断改进中而来的,这种不断依据人们的口味慢慢的改变就是最好的标准。制定标准只会是多此一举。

  地方小吃,即使是同一种小吃也是师出多门,不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不会一个师傅传授的。一碗羊肉泡馍会有很多口味。这些口味不同的羊肉泡馍也是无法一较高低的。每个人的喜好和口味不同,就拿牛羊肉泡馍来说,有人喜欢汤宽的,有人喜欢干些的,不能说哪种做法是最好的,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百汤齐香。制定统一标准,是否会出现“千汤一面”?当规定的羊肉、馒头、佐料都是一个标准的时候,还如何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我们江苏沛县有一种小吃,叫“冷面”,有100多种口味,可以说各家的口味都是不同的。有一次,我老婆告诉我说发现了一家口味特好的,我去尝试了一下,结果难以下咽。老婆口中最好的,为何成了我口中最孬的?这就是口味的不同。如果标准都统一了,就难以适应不同需求了。

  监管地方小吃是对的,但是只应该是对质量的监管,安全的监管,而不应该连大厨的技术都监管。羊肉是有膻味的,有人喜欢重点,有人喜欢轻点。恰到好处的处理才能既不腥膻还美味。从这个角度来看,“羊肉泡馍”出标准,教条管理飘出的则是腥膻味。是管理手段的想当然。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必对羊肉泡馍标准拍砖    2015年11月25日
  • ·看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    2014年04月08日
  • ·这位官员亲戚家的羊肉去哪了    2014年0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