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企业公关战

2015年11月10日 07:33   来源:新民晚报   何小手

  又到“双11”,相关话题变得活跃起来,监管层、厂商、消费者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改委前几天发文打预防针,要求电商禁用“明日涨价”等标语。从网上的讨论不难看出,很多消费者对“双11”是既爱又恨,在乎的是低价,担心的是吃亏。类似“明日涨价”这类广告词是怎么诱惑人,又是如何坑害人的,相信不少消费者有体会。和“双11”刚兴起时不同,如今这个消费节日成为家常便饭,新鲜感不如过去那样强烈,话题聚集了人气与争议。

  营销战、价格战还没开始就已硝烟弥漫,“猫狗大战”你来我往,尚未分出胜负,“双11”之前斗嘴甚至相互攻击已经成为惯例。掐架的目的是维护自身权益,还是仅仅借此机会抛头露面?外人都知道,这是公关战,重要的不是将对方打倒,而是通过批评对方为自己攒人气。在网络舆论发达的今天,为对手制造一点负面新闻,确立自身的道德优势,比为自己做广告更有意义。问题在于,如今的消费者都知道厂商会利用网络开展公关,掐架背后的水很深,不会随意去支持哪一方,很多时候大家都只是看热闹,至于选择哪家去消费,最终恐怕还得货比三家。

  其实,“双11”前的舌战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有心人如果分析各方凭借的事实与逻辑,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按理说,媒体可以承担这部分工作,孰是孰非都必须立足事实,如果事实不充分甚至不存在,指责就没有必要。但从舆论反馈看,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现实是,媒体一旦介入,就很容易引发争议。最近就有媒体因为站队而遭受批评,批评者认为媒体此举是被资本利用,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主要是怀疑媒体的动机,结论所涉及的事实和逻辑则不被重视。这是近年来网络舆论一种普遍的倾向,媒体一旦发出针对企业的批评,动机经常就被拿来讨论,当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选择支持某个企业时,外界就质疑这背后存在利益关联。

  很多媒体面对这类话题选择回避,一旦监管部门不介入,企业之间的争议往往会成为悬案。客观地说,媒体既被企业也被大众裹挟,这一中立者角色的失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公关战。对于企业而言,看热闹的人一旦多了,就会降低公关的成本,大家不会去分辨是非,而只关注企业的公关文本。事实与逻辑是其次,文字写得好,作者的网感段位高,吸引网民的关注,公关目的就达到了。公关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吸引眼球,最好的效果无非是能从感情上征服消费者,使其相信这个企业是受害方,而对手是无良企业。“双11”的公关战还将持续,在此期间,消费者被利用,很可能也是真正的受害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