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80年代的教材”说的一钱不值

2015年07月14日 09:38   来源:中国江苏网   郭元鹏

  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所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杨柯感到“十分失望”。杨柯告诉记者,其所学的传媒专业,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上课时老师颇有兴致地播放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其余公共关系教材也是80年代的。(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在杨柯看来,公共关系是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为何使用的教材是80年代的?杨柯的疑问不是毫无道理,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的,应该传授新鲜知识。但是,要说“80年代的教材”一钱不值,也有点极端。有些知识需要前行,有些知识未必需要“喜新厌旧”,老教材未必就教不出好学生。

  就拿公共关系这门课程来说,眼下的公共关系确实和80年代是有代沟的。但是,这个代沟并不代表时下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就比80年代的好。回望80年代,人们在处理公共关系中的做法,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个时代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很纯洁的。办什么事情,坚守的底线就是不突破道德,不突破法律,不突破良俗。

  80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在处理公共关系上,确实受到了一定制约,这种制约未必完全是因为法律法规。还是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条看不见的底线。干部与职工的关系,职工与社会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商人和官员的关系,商人和商人的关系,都是十分钟正常的。在一个单位上班,无论你是花言巧语还是呆若木鸡,只要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有干劲的人,领导就不会亏待你。那个时候,有多少领导只看票子不看人才?那个时候,有多少普通职员的升迁是靠拉关系走后门得来的?又有多少人会借助公关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当时也有了公关的说法,但是那个时候的公关也是“很纯洁”的,公关的技术在于,如何更好的推销自己,如何更好的展示自己,如何更好的挖掘自己。说到底,那个时候的公关成功与否,能够起到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个人的才能。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思想的变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公共关系时代。可是,眼下的公共关系还正常吗?

  没有官员罩着,你别想把生意做大;没有领导罩着,你别想仕途美好;没有灯红酒绿奢靡,你别想事业前行;没有肉山酒海浪费,你别想有个朋友圈。如今的圈子就是所谓的公共关系学。这其实更是一部厚黑学。假如教育阵地也不能幸免,把公共关系学提升到这般模样,究竟是社会的幸运还是社会的悲哀呢?

  “80年代的教材”虽然陈旧,可是这也是对美好的、正常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的一种坚守。别把“80年代的教材”说的一钱不值,恰恰是这样的坚守才能教出道德高尚的好学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