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在培养一流人才(图)

2015年11月06日 09:49   来源:东方网   徐新明

  国务院5日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即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中国吹响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现象,而科研也是将重点集中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经费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号至今,已经打了整整十年。为此,这次新出台的总体方案提出了许多措施,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我看来,总体方案就是着眼于这一教育的根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应在于培养一流人才。

  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从高校招生改革做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曾指出,中国的教育可以为政府提供良好的百姓,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所以,我们必须为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创造入学机会,首先,高校应改革招生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招生。这样,对于高中来说,将获得更大的办学空间,可以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兴趣,将彻底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玩”的状况。这样也有利于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成功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就会注重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教育特色和教育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等。

  要培养一流人才,还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的含义,就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事实也是如此。不久前的复旦投毒案中,这两个大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都是直升大学的研究生。但处理人际关系很差。这说明部分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很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不是个案,而是不少大学生的毛病。近年来同学之间矛盾不断,悲剧不少。如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等。究其原因,这些犯罪的大学生大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情商的培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一旦与同学相处时,鸡毛蒜皮小事就会引发矛盾冲突,既让别人不舒服,又让自己很难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要求大学生世事洞明、人情达练,但最起码要求培养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遵守人性底线的能力。

  要培养一流人才,更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杰出贡献。我们高校不应该用一个标准来培养人。要重视英才教育。要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鼓励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高校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与老师、与权威不同的问题。创新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求异思维。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别树一帜,甚至胡思乱想。人的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靠灌输。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和施肥。高校就要善于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世界一流大学究竟啥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95周年的时候到北京大学考察并着重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紧扣一流目标,体现世界水平。汇聚一批世界公认的名家大师,实现卓越的人才培养,可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挑战,引领和推动世界文化传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