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完善消费维权网络 让消费者维权更容易更高效

2015年11月04日 07: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积极作用明显。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新的消费领域明显缺乏有效规制,消费者维权渠道的多而杂让人不知所措。建议尽快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条例,对法律确定的重要制度进行细化补充,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消费维权网络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以来,对于改善市场环境、维护市场诚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全国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为消费者挽回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新的消费领域明显缺乏有效规制,消费者维权渠道的多而杂让人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网络消费已成为侵权假冒的重点环节。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交易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网络消费的热度从“双十一”的火爆中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网络消费也成为消费侵权案件的多发领域。据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的网购正品率只有58.7%;2014年全国工商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7.78万件,同比增长356.6%。

  预付卡消费领域问题突出。美容卡、健身卡、洗衣卡、培训卡、购书卡……自己到底有多少张卡,估计连消费者自己都数不清,卡包甚至成为许多人的“标配”。在这些消费卡中,有不少是采取预付费的方式:由消费者一次性支付费用,经营者分次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模式。预付卡消费模式存在一定风险,数据显示,上海市12315平台2014年预付卡消费投诉占到了全年投诉量的一半,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等行业。其中,一些商家“关门跑路”的事件频发,让消费者面临巨大损失。其次,也有个别商家利用预付卡变相融资、集资甚至诈骗。

  消费者维权渠道需要理顺。消费者维权找工商请拨12315,找商务请拨12312,找质监请拨12365,找食药监请拨12331,找工信请拨12300,找物价请拨12358……相信仅是分辨出这些热线电话就已经让人云里雾里了。虽然这些热线电话是消费者投诉维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十分便捷,但由于号码众多,各平台之间缺乏联通,往往让不知所措的消费者体会到被“踢皮球”的感觉。

  部分法律内容还未真正“落地”。远程购物7天内可无理由退货,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条却较难实现。例如,根据法律规定,退货需要满足商品完好的前提,那么,如何界定商品完好呢?不少商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不仅要求商品本身完好,而且包装也必须完整,有的甚至要求商品不得拆封、试用。拆开都不允许,让消费者如何判定商品质量呢?面对这样的苛刻条件,不少消费者只好自认倒霉。可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台已经为消费者拓宽了一条维权的大道。然而,其中仍不乏小沟小坎,尤其面对新的消费形式和业态,亟需制定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司法解释,并发挥好行政执法、司法裁判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合力。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有专家建议尽快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条例,对法律确定的远程购物无理由退货、惩罚性赔偿、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等重要制度进行细化补充,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消费维权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现有的投诉平台应尽早整合。在大数据时代,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势在必行,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和作为举证依据的企业标准等信息公示平台也亟需建立。此外,也要注重消费维权网络的建设完善,让消费者维权更容易、更高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哲)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房子贬值消费者维权有其合理性    2014年05月27日
  • ·治理霸王条款须强化消费者维权    2016年04月27日
  • ·天价索赔案再证消费者维权难    2015年08月03日
  • ·消费者维权司法解释正本清源    2014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