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过分悲观比“倒闭潮”更可怕

2015年11月03日 06:56   来源:红网   邱冬健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步履维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公开报道的不完全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有76家企业关门,其中东莞占27家,比例超关门企业总数的1/3。(11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同时也被许多人看作我国经济发展好坏的“风向标”。今年以来,珠三角的标签似乎由“经济奇迹”改成了“倒闭潮”,这一变化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担忧,一时间“中国崩溃论”又成了某些国外学者嘴中的高频词汇。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国今年前三季度GDP依旧达到了其他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6.9%,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虽比同期有所下降,但仍多达17.87万亿元,这种成绩在国际经济普遍疲软的大环境下可谓出类拔萃,中国依旧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细看珠三角地区这些倒闭的企业,不难发现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多集中在家具、纺织、电子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企业早年借着国家政策扶持的“东风”通过山寨他人的模式发展起来,在当下国家大力调结构促发展时,不是想法子进行产业升级或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仍想通过老路子一味等待银行贷款度日,这样的企业就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旦国家给他“断奶”,便无法生存。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政府依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断腕虽痛,但功在千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人口大国基础上的“制造大国”,而应该立足于人才强国基础上的“制造强国”。企业倒闭,经济增速放缓,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你不可能要求每家企业都是“不倒翁”,也不可能要求博尔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千米。眼前的困难都不值得恐惧,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

  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味“唱衰”中国经济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再困难的经济环境下也有人凭借自己的实力拿高薪,与其费尽心思、道貌岸然地“忧国忧民”,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本领,这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当然,媒体也需要加强正面引导,不要甘当“标题党”,为博眼球而语不惊人死不休,客观公正地报道国家大政方针与经济状况,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作为“媒体人”的尊重。

  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多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发掘事情的真相,而不能人云亦云;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俯下身子去工作,去创造价值,而不能坐享其成;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去做事、去担当责任,而不能浑噩度日。过分悲观比“倒闭潮”更可怕,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