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牛新春:看中美关系,要忧患不要悲观

2015年06月30日 09:33   来源:环球时报   牛新春

  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问题上,北京和华盛顿显现出明显温差。华盛顿方面,媒体、学者的对华负面情绪从来没有这么广泛、严重,很多认为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转折点。北京方面,媒体、学者则大体上认为中美关系的基本盘还是稳的,双方的共同利益还是主体的,整体趋势向好。这样的温差更主要还是媒体、学者各自的国家利益认同使然。

  在政治正确性的外壳下面,中美双方的主流观点都有相对合理的内核。中美是全球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相应的事实,但是突出强调某一个单一视角、单一事实往往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片面化。自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一直是在不断起伏中改善。中美关系的广度、深度决定了其具有相当强的韧性、弹性,没有重大危机的推动,突然之间转折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看,中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同时,回溯中美关系起伏的轨迹可以发现,目前的中美关系显然处于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尽管中美关系的大盘是稳的,但是双方的不信任在增加、双边关系的氛围在变差,要做成事情变得困难。中美两国的中心工作可能要从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转变为防止双边关系继续下行,并尽可能缩短低谷时期的长度。未来一段时期,中美需要在三个问题上谨慎拿捏。

  第一,美方必然会在中国的一些内政问题上挑事、斗气、找麻烦,中方反应的时机、火候、强度需精准把握。鉴于当前美国内对华政策的氛围,近期内中美加强政治互信的时机不成熟。特别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奥巴马政府将被伊朗核谈判、医保问题在法庭的攻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国会斗争搞得焦头烂额,中美关系很难成为其最紧迫的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部门、一些人近来肚子里又有气,难免会找中国的“软肋”捏一捏,最近美方高调接待蔡英文访美就是一例。香港政改、台湾选举、国内改革、南海争端,美国都不会缺席发声。对美方而言,玩火又能不烧身,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技巧。一方面中方要高度警惕,画出红线,摆出可信、具有足够威慑力的预案,尽可能把美国限制在舞台上玩道具火,自娱自乐。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玩火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全部和首要事项,经济、安全利益才是美国最关心的,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还是积极的。

  第二,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积极维护领土主权迎头相撞,管控安全竞争的风险迫在眉睫。中美作为太平洋上最大的两个国家,理想的状况是建立一个相互包容的安全安排。目前做出这种安排的条件不成熟,两国又都不可能从既定政策上后撤,双方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避免发生擦枪走火的意外事故。目前,中美军方正在积极推动的“两个互信机制”,即“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就是很好的范例。尽管这些机构不能解决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但至少能预防意外冲突。

  第三,中国的“一带一路”与美国的跨太平洋、跨大西洋贸易协定不期而遇,双方至少要做到互不拆台。“一带一路”和两洋贸易协定代表着中美各自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愿景,两个机制交流、交融、互补是一种理想状态,可惜目前还做不到。在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未来构想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求同存异恐怕是最现实的选择,双方要做到互不拆台、互不指责,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此外,美国劝阻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就不是明智之举。

  对中美关系有危机意识是好事,但是不能变成悲观意识。既要看到30多年来中美关系整体向好的大趋势,也要认识到中美关系时起时伏的段情。针对起和伏的不同段情,做不同的事,既不避免“过”,也要防止“不及”。(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