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近日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由现任党委书记罗闰良兼任中心主任一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方面表示,袁隆平辞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是响应国家学科带头人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政策。
卸任行政职务,并未影响到袁隆平继续从事超级稻的科研工作,就在10月26日,袁隆平还向外媒发布了超级稻最新研究的重大成果。事实上,如今依然活跃在水稻研究的一线,卸下行政职务对他而言,或许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科研工作,继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业。
袁隆平院士对水稻的“钟情”早已被传为佳话,他也成为当代中国科技界的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按年龄算,袁隆平其实早就可以“退休”了,但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已经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级科学家,多年来却不曾改变自己的面貌。一介农夫,两腿带泥,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笑称自己为“80后”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耕耘追求着让人类远离饥饿的梦想。
袁隆平的成就与声誉,在今天看来是实至名归的结果,但在传统意义上,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却并不典型,事实上,他甚至显得有些“另类”。科学家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在国内的历史并不长,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科学界内部,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必然有一幅标准的画像,名校高学历、专业背景、理论高度、脑力劳动,这些标签缺一不可。某种程度上,科学总是一个高深的领域,行业的从业门槛高,对从业者的要求过硬。
袁隆平院士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很多人对科学家的诸多想象。在外行看来,袁隆平的身影总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样劳作,言语朴实无华,没有精英的做派;在一些同行眼中,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苦干,属于技术应用上的贡献,但学术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突破。类似这样的争议一度围绕着袁隆平,但无论如何,袁隆平以一个“不一样”的科学家形象,获得了高度认可与赞誉,树立起一个新的标杆。
这样的非典型科学家,袁隆平不是第一个,但他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他的成就没有因此被忽视和埋没。在这个意义上,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无”药学家屠呦呦女士,也是一个带给人们惊喜的特例。袁隆平与屠呦呦所引发的舆论热议,混合了国人的很多情感因素,但尤为值得关注的一个视角是,这两位科学家取得成功的研究课题,关注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人口的吃饭与医疗问题,相比于对人类知识领域的拓疆和智力上的突破,他们最大的成就更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困境。
科学家站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前沿,但科学家所从事的终究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以这一宗旨为标准,科学家的形象就不应当是刻板局限的。对于像袁隆平这样的“农民科学家”,不仅让我们充满感激与敬意,更促使我们思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正含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