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清电信运营商“克扣流量”风波背后的民意

2015年10月28日 07:15   来源:京华时报   井桥夕

  “克扣流量”风波是用户的一种期待,对“提速降费”加快推进的合理期待。“流量惠民”不看广告看疗效,说到更要做到。

  作为三大电信运营商贯彻中央“提速降费”的重要举措,“流量不清零”本月起实施,但近来不少网友抱怨流量用得更快了,质疑运营商克扣流量。昨天,三大运营商回应称,经调查,投诉的用户流量属于正常,网上流传的说法并不属实。有专家说,“流量不清零”调整的是计费环节,但是计量环节没有变化,流量更快的感觉只能是一种错觉。

  我们曾经批评过一些垄断企业的“店大欺客”,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冤枉了“好人”?无论如何,应该保持理性与克制,实事求是探明真相。对是对,错是错,基本的价值判断上应当形成共识。

  当然,换个角度看,“克扣流量”风波是用户的一种期待,对“提速降费”加快推进的合理期待。事实上,仅就这次事件来说,正是运营商在质疑刚出现时未及时妥善处理,才导致了不断发酵,损害了品牌的信誉度。另外,流量不清零只限于第二个月的“吝啬”,多少也是公众情绪失控的诱因。

  大国强企,应当有更广阔的胸怀,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努力。一方面,流量更快可能来自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或消费习惯,比如知晓“不清零”之后的自主行为,用起来随意了许多,这就要求相应的流量提醒更及时、准确。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改进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遇到类似的状况,要及时澄清、说明,消除公众的误解。其实,这些年来,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国企误解”实在不少,是时候展现态度、重塑各方信心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管实际上有没有过错,运营商都要加快自我反思与革新。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众多软件、新的屏幕对流量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既要加快技术创新,改善用户使用体验,让人觉得这钱花得值,同时也要将“流量不清零”的承诺兑付到位,不留尾巴。套用一句台词,“流量惠民”不看广告看疗效,说到更要做到。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很多次。其中,第一位的便是在商言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产品与服务。当消费者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企业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把这些意见或建议作为改进的契机,检讨自身经营管理或售后服务的得与失。毕竟,消费者还愿意选择投诉渠道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仍然信任、至少期望企业能在一次次的抱怨、批评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